美股的高息股是如何定價的

YY 港股圈
2024.05.24 11:14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近年來,高息股投資成為市場的主線,中國市場對股東回報的追求達到了新高度。高股息策略在各國市場都被驗證,且表現超過指數。股息越高,股息税造成的回報損失越大,因此公司回購也成為一種回報股東的方式。高股息與大牛股並不矛盾,高股息策略可以穩定收益。然而,股息率較高的公司並不一定表現最好。美股的高股息個股長期表現處於較高水平。目前美股的高股息也比中國市場更受吸引。

這兩年來,高息股投資依然是貫穿整個市場的主線,煤炭穩坐 3 年期板塊收益冠軍,而中特估愣是從高股息漲成了中股息。中國市場對股東回報的追求,似乎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持股收息,本來也是股票市場開始存在時最基本的意義,低買高賣,靠交易賺錢,只不過是證券市場發展活躍後,具備流動性之後的產物。

          

從歷史悠久的美股看來,高股息策略也一直存在,但是,高股息是不是就一定穩贏呢?而美股的高股息個股長期的表現大概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而更有意思的是,目前美股的高股息,似乎還要比中國市場更吸引些?

          

一、高股息策略源遠流長

          

首先從歷史看高股息已經是一個長期可行的策略,在各國市場都已經被有限驗證。儘管這裏面高股息指數的製作編制有各種操作技巧,比如納入預期高股息>已兑現高股息、定期換倉控制整體股息率、分紅再投的時點選擇、回購替代分紅等多個維度綜合考慮,買入高股息個股並不只是看股息買入那麼簡單。

          

但整體來説,這樣的指數超額表現有目共睹的。無論美股、歐洲、日本,都是高股息能更跑贏指數。充分説明了高股息和高回報掛鈎。   

          

而值得注意的趨勢是,股息越高,股息税造成的回報損失就越大,而為了解決相應問題,從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部分公司以回購代替分配股息,以降低税負,目前美股頭部公司已經幾乎用回購作為主流的回報股東方式。   

所以考慮公司的股東回報時,還是要綜合考慮股息和回購總額。

          

二、大牛股與高股息

          

從以上指數表現能看出來,高股息有超額回報,但大牛股也是高股息,可能有人認為大牛股都是以成長著稱,成長和高股息往往矛盾,所以想要收益最好,往往倒不能過於追求股息,高股息策略往往只是求穩,但事實並非如此。   

          

如看到美股過去 10-25 年裏表現最優秀的股票表現。

對每家公司進行分析,其中,燃力士未開始大額分紅回購,股息率可以忽略不計。

          

英偉達在 2015 年曾達到 10% 綜合股息率,隨後股息率都在 4% 以下,目前最新的股息率為 0.4%。長期來看,英偉達大部分時間都是低股息率。

          

AMD 從未分紅,股息率 2022 年最高也只是 4%,其餘年份太低沒法看,典型的長期低股息。

          

FICO 的綜合股息率在 2014 年達到過 12%,2022 年達到 10%,股息率整體是高的,但也存在以下股息率極低的年份。   

          

BLDR 的經營波動大,過往幾乎沒什麼股東回報,但在 2021-2022 年出現過 12% 和 27% 的股息率。

          

AVGO 的股息率在 2018 年後在利潤不錯的年份持續高於 5%,最高時為 2018 年的 11%。算是當下持續高股息。

          

Cdns 的股息率長期低於 3%,但 2016 年年大幅回購,實現過 14% 的股息率,長期低股息率公司。

          

Lrcx 的股息率長期都不低,在 4% 以上,而 2018-2019 年均實現過 11% 和 16% 的股息率。也算是長期中等股息率。

          

          

再看到更長時間牛股的表現。   

          

怪物飲料大部分時候股息率都不足 3%,2016 年大幅回購計劃時,出現最高股息率是 9%,長期來看,幾乎從未高股息。

          

蘋果除 2021 和 2023 年,股息率平均值在 5-6% 左右,其中,2014 年,2018 年都實現過 9% 的股息率。但在更早些年,股息率的表現就一般了。但值得注意的是,蘋果 25 年來的巨大漲幅,大部分還是在不派息的時間段內發生。

          

還有一個極端的個例是亞馬遜。從成立至今,亞馬遜幾乎不分紅也不回購,但這並沒有妨礙亞馬遜的幾百倍漲幅。

          

而更多公司的股票股息率的時點分析,就不在多展開了。

首先,對於高股息個股的長期收益計算,假定估值不變,最終的持股年化收益還是無限趨近於(1+ 綜合年化股息率)*(1+ 利潤 cagr)-1。

          

從這裏就能看出來了,就算是股息率 10% 的股票,每年利潤增長 5%,最終的漲幅預期也就是每年 15.5%,而不分紅回購的公司,利潤 cagr 在 30% 以上,所以也能有 30% 以上年化收益。(基於估值不變的前提),這是燃力士、亞馬遜、AMD、CDNS、怪物飲料等股票股息率不高但卻成為大牛股的原因,是因為成長性很猛。

          

而從蘋果、博通這類公司的股息率變化也能看出,前期快速成長未能分紅,後續增速下來就高回報,長期時間要麼高成長、高股東回報總是佔其中一個,所以股價表現也很不錯,但大體上也是成長階段漲幅更強。

          

所以表現優異的公司,要麼一直低分紅,要麼前面低分紅,後面成長慢了再高股息,總之,在買入的開端,股息都不算很高。   

          

很多週期股的上漲,其實也滿足這個規律。

          

而開始就看高股息買入呢?這類公司最終成為牛股的有 FICO、英偉達和 lrcx,其中,英偉達和 lrcx 類似,英偉達 15 年是週期股性高股息,當時的人看英偉達 10% 股息率,是當煤炭石油股 10% 股息率一樣看的。但隨後的事情是,Ai 來了,週期股變成了科技成長股,整個增速預期和商業模式都變了,同時具備高股息和高成長,自然漲幅就不會差。總結下來,就是定價錯誤,強調週期,忽視成長和穩定性。

          

FICO 的表現則有點 bug 了。公司主賣一個評分系統,沒有多大想象力和擴張空間,關於其詳細的商業模式已經在過去進行分析。

          

36 年漲 500 倍 : 靠打信用分打出的壟斷地位

這家公司有意思的點就在於經常有 10% 股息率的年份,可以説,在 10 年前,市場對於這個公司的長期穩定性估值不足,所以高漲幅靠市場估值錯判,跟股息率關鍵不大,但也能看到,公司 2022 年股息率也是有 10% 的,而 PE 這 5 年來就沒低過了,怎麼回事?

          

這就涉及到分紅回購的擇時性了,2022 年 FICO 市值跌到 100 億以下時,儘管公司利潤只有 3.74 億,卻借了不少錢,直接回購 11 億帶動當年股息率到 11%,這一筆回購也成功起到了小馬拉大車的作用。

          

在低估值時回購,產生巨大的股本減少,帶動 eps 大幅成長。而過去很多年份,公司也會採用這種擇時加碼回購的策略,是不是想起伯克希爾的不破淨不回購原則?伯克希爾雖然分紅回購都很吝嗇,但長期漲幅也就沒得説,這種就是擇時回購加大股東回報的效果。

          

這是公司層面,分紅回購的一種技術。同樣的分紅回購,有些公司就是能造出更好的股價表現,就是來自於此。   

          

但大體上,目前市場是有一種客觀規律的,公司增速一高後,估值就不會給得很低,市值一高,股息率也不可能高。所以大體上就會產生所謂的股息率和成長性的矛盾。從以上公司判斷能看出來,要追求絕對高回報,那麼或許成長性是最關鍵的東西,單純看股息率不算聰明。

          

如 3M、富國銀行、英美煙草等著名收息股,已經在 8-10% 左右股息很多年了,但股價不算好,主要是利潤增速不行。

          

先確定成長性,然後再比較股息率就對了,所以股息率越高,期待回報越高,這句話也是部分正確的。

          

這是從(1+ 綜合年化股息率)*(1+ 利潤 cagr)-1 公式得到的經驗。如果不確定成長性,只看股息率,那就會犯錯。

          

當然,在股息率高點買入也是有機會的,那就是類似於 FICO、英偉達、LRCX 一樣經驗,市場低估了業績穩定性,過於注重週期,而且跟上面一樣,前提不變,股息率越高,回報還是會越高的,目前大部分週期股在股息率高位還能持續突破上漲也是一樣。

          

三、美股高股息現狀

          

雖然美股當下漲最好的板塊,Ai,沒幾個高股息的。但從目前的數據看來,美股的股息卻要高於 A 股。從美股找高股息並不困難。

《年報裏的分紅回購假象》

回到前面的原則,只要成長相同,綜合年化股息率越高,回報就越高,對比目前 A 股受追捧的各類高股息公司,則發現美股的其實也挺便宜。   

          

從能源公司出發,殼牌的綜合股息率為 10%+,埃克森美孚為 7%+,雪佛龍為 9%+,倒也確實是要比中國的石油巨頭們有 1-2 個點的優勢。很多非美國本土的資源類公司股息更高,如淡水河谷為 15%,從某種意義上説,如果大家增速類似,那麼美股資源股現在確實比 A 股具備估值優勢,除非中國的資源公司有比其他國家公司更好的成長性。

          

或許因為目前的利率差異,會認為 A 股的估值高一點是合適的,但別忘了,高利率導致的低估值,實際上也意味着未來利率降低後帶來的估值提升。相反,低利率導致的高估值,也意味着估值難以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而美股的銀行板塊也是 10%+ 股息不少,港股目前都沒這麼便宜,而 A 股就更不用説了,但論板塊漲幅,今年 A 股銀行也相當靠前。

          

關於美股的銀行股,基本上是有風險且業績無增長的 10% 股息,穩定成長的大行 4-5% 股息率左右。中國的大行定價是跟美國沒什麼差的,但從國內二線銀行開始,就有點開始跑偏了。

          

而美股的其他公用事業股票,包括運營商、軍工企業,7-9% 綜合分紅率很常見,這個也是比 A 股和港股便宜不少。而這些公司長期來看,表現也都還不錯。能勉強跟上指數。

          

最後還有美股的製造業公司,基本上是增長還可以的股息率在 2-4% 之間,增速不行的 8-10% 股息率很常見,許多工業機械類、醫療類公司都如此,比如諾華製藥、陶氏、約翰迪爾等公司。

          

這也可以説是美股的一大自覺,也是跟 A 股差距最大的部分,不少 A 股的製造業公司增長停滯,卻從不回調到合理的股息率定價範圍,另一方面,有關公司也不會選擇成長停滯加大分紅回購。製造業是中國市場佔比類型最大的公司,這才是 A 股和美股漲幅拉開的關鍵部分。    
四、結語
          
從美股的經驗看來,找超額收益,前提確定成長性,但成長性和股息率不矛盾,成長性一樣的話,自然是股息率越高的公司漲幅空間越大。
          
買入高股息個股投資策略,長期高漲幅概率不算大,很多牛股的大漲開端,股息率都不高。但也有一些反例,高股息的公司被錯判了週期性、成長性和穩定性。但一旦高股息公司已經完成錯判修復,那就不存在上述邏輯了。

          

而從更多同行同模式的經驗看來,其實美股反而在很多低成長的板塊有更好的股息率,現在市場的搖擺在於中國整體高增長這個前提的動搖,如果大家都是低成長的前提,那麼股息越大空間越大,自然現在的美股是更具備吸引力的,而且是美股整體,現在在 A 股最怕的是,會不會買到了一些低股息又低成長的標的。

          

A 股都跑輸美股那麼多了,卻還是那麼難漲,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實際上,目前 A 股股息率比美股高的板塊,沒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