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的終局什麼樣:從微軟發佈會能看到些什麼

微軟發佈會展示了人機一體化的開始,預示着人工智能將佔據核心地位。未來的終局是各種機器人取代現有應用,將手機等設備變成智能助手。這一趨勢可能會對現有巨頭產生重大影響,如同 IBM 曾經的霸主地位被取代一樣。這場變革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
當我們從現在往未來看的時候,更容易看到尺度,不太容易看到方向;反之,當我們從未來往回看的時候就更容易看到方向,卻不太容易看到尺度。這次我們換個視角從未來回看,這樣去看微軟的發佈會就能看到除了產品特徵外的很多東西。在這視角下這發佈會很像一次衝鋒的號角,這場征戰可能耗時十年二十年,最終結果則可能現在的巨頭被落下神壇。IBM 不也是曾經的霸主麼?
AI 終局什麼樣
AI 終局裏人的周邊不再是各種應用,而是各種機器人。
有純軟的,有有硬件身體的。
有能移動的,有不能移動的。
形象講就是把手機打開,一半的應用要歸併成一個應用的機器人。讀書、新聞、音樂、搜索等不再單獨存在了,而是被一個機器人所代理。
為什麼這麼説呢?
如果我們認為對於個人,同數字世界的接口便利是第一優先級的,同時我們也認為智能的效能(便利性的驅動力)= 模型的智商 x 現實的理解縱深。那麼這個人與數字世界的接口就註定會歸一化。
説具體一點,那就是如果一個智能體知道你的所有信息,並且它足夠智慧,那你其實不需要很多分散的產品,你只需要一個助理,它在數字世界代理你的一切。
形式反倒是不關鍵,不管是語音、文字還是圖形用户界面。
技術視角下的後續過程
還可以有另外一個視角看待這事。
過去我們的計算結構是底層是馮諾依曼架構的計算機(包括手機),中間是封裝計算網絡能力的操作系統,上面是各種應用。
現在相當於在系統上面加入一個智能體。
這個智能體如果立得住,你就不需要關注什麼安卓、Windows 等,它會變成一個單獨的通路,即代表硬件,也代表軟件。
結果就是你的手機、電腦等成精了。
這樣對於個人就存在兩個和數字世界連接的通路。
一個是過去基於圖形用户界面和分類查找各種功能信息的體系(現有體系)。
一個是基於自然語言的代理一切的機器人。甚至鍵盤鼠標在這裏都不是必須的了。
先是這兩套體系的對決。
在過去智能水平不夠後者被一直按在地上摩擦,包括 Siri。這產品第一天出現的時候,施密特就驚呼這會對 Google 產生本質威脅。但智能不夠其實也沒啥威脅,直到大模型出現,這才讓施密特口中的威脅變成現實。
一旦後一種方式真的崛起,那就會產生新的業態。新業態就是指這個機器人越來越通用即是系統也是應用。啥都能幹。故事還是那個故事,只不過是程度不一樣了。
不好理解的話可以看下 Alexa 當年的構思,策略還是它不過從 PC 開始磕了。

過去是狼來了,現在是真正開始咬人了。智能音箱那個年代我就寫過這話題,但現在回看,Siri 亞馬遜都做過類似的廠商,可從戰績上看,實在是不如微軟。
簡單總結可以叫:
設備會成精,變成軟硬融合的系統型超級應用,而這種超級應用會吞噬過去的獨立 APP。
從終點回看,新業態讓競爭戰火重燃
如果我們相信上面説的終局和過程,那就會發現沒有特殊領域屬性的巨頭會產生歸併。
沒有單獨的搜索、沒有單獨的信息流,所有這些都會被摺疊到機器人後面。
剩下就是誰摺疊誰的問題。
巨頭太大了,所以這會有點像國戰,可能耗時長久,但底層的方向是註定的。
什麼是特殊領域屬性呢?
比如做税務的機器人和日常助理就只可能是兩個不同的機器人。
比如冰箱和空調再怎麼進化也會是獨立的機器人。
一般的屬性已經不構成定義一個單獨品類的能力,比如搜索、比如信息流、比如生產力工具等。
這在過去其實曾經發生過,在 APP 早期天氣也可以是單獨的應用,但到後來這類應用幾乎全部消失殆盡。但過去機器的智能太差,整合的邊界受限。
整合成本過低再加上整合後便利性的提升,最終就是這個局面。
天氣數據的提供方仍然在,每個人在它上面整合出自己的應用。
再看微軟發佈會的意義
假如上面的的是真的,那再看微軟這發佈會意義就很明顯:這是讓戰火重燃的發佈會。
很像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漸遠,直奔春秋戰國了。過去十年的相對平靜估計結束了。
發佈會的產品可以看成 PC 機器人化的開始,並且這種機器人化是智能驅動的。
如果這個機器人佔據了核心位置,那所有現有的應用大部分必須摺疊到它後面。獨立露頭也就更難了。(大家可以想象微信小程序,而實際大模型驅動的摺疊威力更大)
一旦各種應用摺疊到它後面,它就可以低成本的把這種能力投射到各種設備上。雲端模型驅動的機器人是可以做簡單投射的。
搜索這時候的局面會變得有點像天氣應用。我們為什麼要對着一個框做輸入,而不是直接和自己的機器人問呢?
在當年微軟靠捆綁打敗了網景,但碰到 Chrome+Google 的時候其實是被擊敗了。
底層的原因很簡單,智能產品競爭,智能高者勝出。
這次微軟重來,如果還是這規律,Google 的模型要是追不平 OpenAI,還真就危險了。
從這個角度看,這其實是一場大整合的開始。大整合必然伴隨大硝煙。
從看熱鬧的角度看。這是有意思的。
過去互聯網的激烈競爭在 2015 年之後一度進入到一種穩定狀態,大家都認命了,自己耕耘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在國內比如騰訊不再去做電商、百度也不再做外賣,諸如此類。
AI 則會打破這種和平局面,這還不是誰的期望的問題而是技術內置的方向。
這次整合過後,曾經的倖存者恐怕不一定會倖存。大家可以自己預測下,誰會最先消失。
如果具體做個分解大概這樣:
首先承壓的是 PC 廠商,不要忘記蘋果還在這裏呢。
其次是純粹數字的巨頭,比如 Google。
對亞馬遜的電商業務反倒是影響不大,但對雲業務就不好説。
競爭的烈度會重新從一個比較平緩的等級,一下子拉高到一個劇烈的程度。
終局的時候,恐怕會誕生比現在還大 10 倍的巨頭,2 萬億美金市值乘以 10 的話是 20 萬億...
國內會怎麼樣
烈度的原動力其實是智能的程度。
智能的邊界就是產品的邊界。
國內模型不太好使,反倒是有助於控制競爭烈度。
國內價格戰本身還不是生死之戰,有點像互看不順眼,但只是拿偏師磕一下或者罵幾句。
贏了固然好,不贏也損失不大。
智能程度一上來,局面就徹底改變。
在低智能的情形下,大家做的是不同的品類,當然競爭烈度容易控制。信息流和搜索雖然競爭同樣用户的信息消費時間,但到底還是不一樣。外賣和外賣的競爭就不太行。
這就有點像本來大家都在河裏取水,你有我也有誰也別獨佔這條河,現在突然變成需要在井裏打水了,井的控制權就會變成兵家必爭之地了。
你是信機器人,我也是機器人。參與者不再有退後的空間。
小結
不知道多少人感覺這幾年其實熱鬧程度降低了很多,不像當年一會外賣補貼、一會打車補貼,買手機還要邀請碼。熱鬧與否不是那個人決定的,而是技術紅利消耗殆盡,大家就都老實了下來。從這角度 AI 很像攪局者,讓在局裏的人消停不得。不過這次應該沒那麼快,畢竟大模型的能力也沒想的那麼好,但比較確定的是模型的能力每進一步,這競爭烈度恐怕就會提升一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