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股巴菲特:60 年狂賺 4.38 萬倍回報,制勝法寶是什麼?

股神背後的伯克希爾·哈撒韋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巴菲特又是怎麼來做管理的?看看股神獨特管理哲學!
馬雲創業之初有 18 羅漢幫他打造阿里巴巴,巴菲特也有 26 人精英團隊幫他打理 8700 億美元的龐大商業帝國 - 伯克希爾·哈撒韋。
這 26 名員工坐在美國四線小城市奧馬哈的一棟普通寫字樓中,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總部極不起眼,但卻在去年賺取了超過 962 億美元,僅次於排在第一位的蘋果 969 億美元,總部這 26 名精英每天管理着超過 39 萬名員工和 63 家子公司,橫跨保險、能源、食品到航空等多個行業的商業巨頭。
那股神背後的伯克希爾·哈撒韋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巴菲特又是怎麼來做管理的?最後我們會揭秘他如何實現 60 年 4.38 萬倍的回報,制勝法寶是什麼?他大部分財富是在他 50 歲之後才開始積累的,你現在還來得及!
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獨特管理哲學
根據我們查到的伯克希爾·哈撒韋 2023 年的年報中,總部的這 26 名員工極其的精簡,這個小團隊由五位秘書、五位行證人員、四位投資經理、三位財務專家、三位税務專家、兩位審計員、一位法律顧問,以及一位負責 IT 的網絡管理員組成。他們以高效的方式管理着這個龐大的企業網絡,顯示出巴菲特對精簡高效團隊的偏愛。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多年併購而來的全資或控股子公司,這些公司出現在財報中,分別為保險、鐵路、公用事業和能源等領域,它們是巴菲特的 “親兒子”。
另一部分則是公司的投資組合,包括固定收益、證券投資、衍生品,以及一些股權佔比在 20%~50%、不具備掌控力的非控制類股權投資,這些投資算是巴菲特的 “乾兒子”,我們耳熟能詳的巴菲特投資蘋果、可口可樂、美國運通等都屬於這一部分。
在 “親兒子” 這邊的公司中,如蓋克保險、博林頓、北方和聖達等,對於非美國人來説可能相對陌生一些。這些業務集羣是實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賺錢。而投資組合則靠股價漲跌,經常會大起大落。2023 年,業務集羣貢獻了 374 億美金的淨利潤,而投資組合貢獻了 589 億美金。
巴菲特的角色分為兩部分:一是管理右側的投資組合;二是作為 CEO 管理那 63 家子公司。這兩個任務需要截然不同的技能,對於一般人來説,很難同時做好。更復雜的是,這些子公司業務五花八門,涉及鐵路、能源、零售、食品等多個領域,管理難度極高。
巴菲特的解決方案出奇簡單:放權!他選擇了一批誠實、能幹、正直的 CEO 來管理這些子公司,並幾乎不干預他們的日常運作。他曾説過:“我們把複雜的管理職責放權給了我們子公司的經理們,實際上我們幾乎相當於完全放權了。” 這種管理方式在現代企業中非常罕見,因為大多數大型企業都採用嚴格的層級結構和內部控制。
這種放權策略背後的自信源於幾個關鍵因素。
首先,伯克希爾·哈撒韋收購的子公司通常業務簡單、穩定且具有強大的市場壁壘,不需要每個 CEO 都是喬布斯或馬斯克那樣的天才。例如,BNSF 鐵路公司這樣的傳統行業,運行穩健,技術創新需求相對較低。
其次,巴菲特偏愛保留原有的管理團隊,因此在收購時會特別考察管理層的能力。一旦選定了 CEO,巴菲特就會真正放手,讓他們自主經營。子公司的事務基本上由各自的 CEO 處理,巴菲特通常只需查看財務報告,極少直接與他們聯繫。
為了進一步簡化管理,巴菲特還指定了兩位副手:Ajit Jain(安吉特·賈因)負責保險業務子公司,而 Greg Abel(格雷格·阿貝爾)負責非保險領域子公司的管理。這兩位副手雖不在總部的核心團隊中,但在公司運營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而總部的 25 名成員,例如股東大會的組織者加利索瓦,儘管人手不多,但組織上萬人的大會卻井井有條。
投資部分則由總部的另外幾位成員,如三位以 T 開頭的投資經理 Ted Weschler(泰德·韋施勒)、Todd Combs(陶德·庫姆斯)、Tracy Britt Cool(特雷西·布里特)協助巴菲特管理。他們輔助巴菲特在股市的起伏中尋找機會。這種清晰的管理架構讓巴菲特可以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他最擅長的投資活動中,而不必被日常管理的瑣事纏身。
這種獨特的管理模式,既讓巴菲特能夠擺脱繁雜的管理事務,專注於他最擅長的投資,同時也最大化了資源的利用率,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
伯克希爾·哈撒韋所採用的管理放權與資金集權策略,無疑是與巴菲特的個性特質緊密契合的一種獨特架構。這種架構既解放了巴菲特,使他能夠避免陷入繁瑣的日常管理事務中,又賦予了他對整個集團資本配置的絕對控制權,從而充分發揮其投資專長。這種組合式的治理策略,使得伯克希爾·哈撒韋既非傳統實業控股公司,也非純粹的資本投資公司,而是獨樹一幟的存在。
面對為何巴菲特會選擇如此獨特的架構,我們不得不回到巴菲特本人身上尋找答案。眾所周知,巴菲特雖在投資領域天賦異稟,卻對人際交往與日常管理保持着謹慎態度。因此,他更傾向於將管理職責下放給專業團隊,而自身則專注於投資決策。
與此同時,對於資金的配置,他堅持要親自把控,以確保資金的最高效率使用。這種資金集權的管理方式,正是他對投資事業極致追求的體現。巴菲特曾自豪地表示:“我們的公司結構優勢,正是其不可複製之處。”
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為巴菲特量身定做的企業。它既能助巴菲特擺脱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專注於投資領域,又能通過高效的資源利用,為巴菲特提供充足的資金彈藥。然而,這套近乎完美的系統也存在一個無法忽視的挑戰,即其高度依賴巴菲特本人的智慧與決策。尋找合適的接班人,成為了伯克希爾·哈撒韋未來發展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巴菲特為何減持蘋果
眾所周知,巴菲特一直是蘋果股票的堅定支持者,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 2024 年第一季度減持蘋果股票的決定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這一舉動可能表面上看似簡單,但背後的策略和邏輯卻頗具深意。
巴菲特減持蘋果的決策,表面上是基於税務考量,但實際上也可能涵蓋了對未來經濟環境的預判。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東大會上明確表示,這次減持是基於 “獲得可觀收益後的税收考量”,並非出於對蘋果股票長期前景的負面評估。
此外,巴菲特還提到了對美國税率可能上升的預期,這一點可能是許多市場參與者沒有充分考慮的。
分析這一策略的深層次原因,可以發現幾個關鍵點:
税收優化策略:巴菲特是出了名的對税務籌劃極為謹慎和精明的投資者。通過在税率預期上升前實現部分利潤,他可以為伯克希爾·哈撒韋鎖定收益並最大化後續資本的利用效率。
流動性管理:隨着經濟環境的變化,包括可能的利率上升和市場波動,保持一定的流動性對於應對不確定性具有重要意義。減持蘋果股票可能為伯克希爾·哈撒韋提供了更多靈活性,以便在市場出現新的投資機會時能夠迅速行動。
多元化和平衡:儘管蘋果仍是伯克希爾·哈撒韋的重要投資,但在資產配置上保持適當的多元化同樣重要。通過調整持股結構,巴菲特可能在努力優化整個投資組合的風險與回報。
市場心理和信號:作為一名具有極高市場影響力的投資者,巴菲特的每一次大規模交易都可能被市場解讀為某種信號。通過公開討論税務和財務規劃的考慮,他可能在試圖平衡市場對其投資動向的解讀,避免引發不必要的市場過激反應。
從這些考慮來看,巴菲特的決策不僅僅是對當前財務狀況的反應,更是對未來市場環境變化的一種主動適應。這種前瞻性的策略管理展示了他不僅僅是一個成功的投資者,更是一個在複雜市場環境中能夠保持冷靜並精準打擊的策略大師。這一點可能是市場上許多其他投資者難以複製的獨到之處。
巴菲特 60 年 4.38 萬倍回報的制勝法寶
把握市場低迷機會
巴菲特擅長在市場低迷時重倉出擊。例如,1973 年買入《華盛頓郵報》和 2015 年買入蘋果公司,最終獲得巨大回報。他認為,低迷市場對長期投資者是好事,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買入優質資產。這種逆向思維使他在市場低谷時積累了大量財富。
專注能力圈
巴菲特只投資他理解的企業,買入資產負債表強勁、公司透明、願意回報股東且生意模式無可匹敵的公司。他避免投資科技變革迅速的企業,降低了不確定性和風險。他常説:“聰明的投資並不複雜,當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專注於自己的能力圈,讓巴菲特在複雜的市場中游刃有餘。
嚴守安全邊際
巴菲特寧可以合理價格買入好公司,也不追求便宜的爛公司。他在精確計算基礎上投資,避免因樂觀情緒導致的風險。他説:“安全邊際應建立在計算結果的基礎上,而非樂觀情緒。” 這種保守的策略讓巴菲特在市場波動中保持穩健增長。
長期持有優秀企業
巴菲特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出色企業,這些企業通常是不變的行業,產品幾十年如一日被消費者重複購買,利潤率高、資本開支小。他説:“當你找到一個真正出色的企業時,堅持下去,耐心會有回報。” 長期持有優秀企業,讓巴菲特的投資組合隨着時間推移而不斷增值。
不被 “市場先生” 愚弄
巴菲特不因股市波動而情緒波動,反而在市場恐慌時大量買入優質資產。他強調,投資的重點在於找到複利機器,長期持有優秀企業。他曾指出:“股市波動不應影響投資者的情緒,大範圍的恐慌反而是投資者的朋友。” 在別人恐懼時貪婪,讓巴菲特總能以低價購入高價值資產。
避免債務、保持理性
巴菲特從不盲目負債,這讓他在市場低迷時不必被迫拋售資產。他堅信 “人生只需富一次”,寧願錯失機會,也不願因過度負債而無法安枕。他説過:“我們不會為了每一點額外的小利而無法安枕。” 這種穩健的策略確保了他在金融風暴中始終屹立不倒。
遠離熱門行業的熱門股
巴菲特遠離泡沫期的熱門股,因為一旦泡沫破裂,這些股票的跌幅通常會達到 90% 以上。他指出:“總有一根針等待着每一個泡沫,當二者相遇時,新一撥投資者會再次重温老教訓。” 他強調投機的危險性,認為真正的投資應建立在企業的長期價值上。
不投看不懂的公司
巴菲特有極其嚴格的股票篩選體系,對絕大多數公司説 “不”。他認為,投資人需要具備正確評價企業的能力,只需選擇少數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的公司。他説:“聰明的投資並不複雜,重要的是你很清楚自己的能力範圍。” 這種自我約束讓巴菲特避免了許多潛在的投資陷阱。
不為投資付出過高溢價
巴菲特強調,投資者應避免為一筆投資付出過高溢價。他的投資建立在精密計算之上,更願意在掌握足夠信息的情況下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他説:“很明顯,我們永遠不能準確預測一個公司現金流入和流出的時間及數量。所以,我們試着用較為保守的辦法進行估算。” 這種務實的策略確保了他的每一筆投資都具有堅實的基礎。
巴菲特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他擁有敏鋭的商業頭腦,更因為他嚴格遵守這些投資原則,不被短期市場波動所迷惑,專注於長期價值的創造。正是這種長期、穩健的投資策略,使他在 60 年裏創造了 4.38 萬倍的驚人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