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價 “過山車”,國內最大黃金批發市場遭到暴擊

金價上漲導致深圳水貝黃金市場受到衝擊。中小規模料商主要通過炒黃金賺差價,但近期黃金價格下跌,導致客户觀望態度增加。水貝商家由於無法及時補貨,不敢降價出售,面臨着經營風險。金價波動頻繁,商家生存模式不穩定。
“今年五一是做黃金生意以來最慘淡的假期。” 深圳吉豪珠寶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祺易感嘆。他經營着線上品牌 “珠谷谷黃金手鍊”,線下金店開在國內最大的黃金珠寶交易集散地深圳水貝。以往一到節假日,水貝人山人海,熱門櫃枱都擠不進去,但剛剛過去的小長假,每天來買黃金首飾的人卻屈指可數。
杭州一位擁有三家珠寶店的老闆甚至沒安排員工加班,5 月 2 日索性帶着家人去旅遊。“五一” 假期期間,受國際金價回落影響,不少黃金品牌跟進降價 “促銷”,優惠後價格甚至跌回 600 元/克以下。然而,預期的 “市場爆發” 並未如期而至。
“現在來店裏看貨的客户交易熱情大不如前,大多持觀望心態。” 周祺易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假期前最後一個工作日,上海黃金交易所報價也從 4 月 15 日最高點回調至 545.8 元/克。五一期間,國際金價繼續下探,水貝黃金報價卻依舊 “堅挺”。
“水貝怎麼玩不起?為什麼不跟進國際金價?” 從業八年多的林凱一邊盯着金價變化,一邊回應客户在微信羣裏的質疑。“金交所放假,水貝商家不能及時補進板料,原來高價進貨,現在如果降價賣出,賣得越多,損失越大。誰能玩得起?”
林凱坦言,不像黃金品牌賺溢價,水貝商家和很多金店的生存模式是 “不賺金價,只賺手工費”,商家在不能及時補貨的情況下跟進降價,“無非在賭節後黃金繼續降價”。但類似 “節前突然跌價、節後價格回升” 的劇情,在去年 “十一” 假期已經上演過一次,“賭錯” 黃金走勢、虧到關店的情況也不少見。“金價漲跌波動頻繁,商鋪面臨着更大的經營風險。”
對黃金市場中的 “散户” 而言,涉足當前高位波動的金價無異於 “火中取栗”。
真真假假的 “跑路” 傳聞
4 月 15 日晚,深圳水貝黃金市場一家名為 “千百萬珠寶” 的黃金珠寶門店突然被 “圍堵”,還有警方在現場維持秩序。
第二天一早,有網友在社交平台爆料稱,該珠寶店 “爆雷跑路”,“涉及黃金原料 400 公斤”。按照當天 567 元/克的基礎黃金價格推算,涉案金額超過 2 億元,“創下水貝跑路金額最高紀錄”。
這起網傳 “黃金大劫案” 很快迎來反轉。“沒有兩個億,那是謠言。” 深圳市千百萬珠寶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賜華在媒體上回應稱,“謠言造成恐慌,恐慌引起擠兑”。
深圳市羅湖區委宣傳部官方微信很快發佈了最新調查結果。這家珠寶店用於打款的銀行卡在 4 月 8 日被江西九江警方凍結,門店表示,不清楚具體原因,但當時並未在意,一直正常營業。直到 4 月 13 日,銀行卡還沒解封,公司負責人便暫停了黃金買賣,並向部分客户解釋了緣由。暫停營業的情況也已向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羅湖監管局報備。
“沒有跑路,只是往來貨款有點卡頓。” 千百萬珠寶門店工作人員對媒體解釋稱,打款銀行卡上有 1600 多萬元,被凍結後,公司資金週轉受到影響。當時欠了一位客户二十萬元左右的料,大概 900 克鉑金,到了約定時間無法給貨,告知客户 “緩幾天”,但對方不願意,在門店鬧起來,引來路人圍觀,後來就出現了 “跑路” 傳聞。
“水貝市場體量很大,一家中小規模板料店的牽連範圍比較有限。” 在水貝壹號經營金店的吳月松説,反而是在水貝市場之外,“金店跑路” 的烏龍事件引起了不小的恐慌。他的微信羣裏很多外地客户打探 “跑路” 傳聞真假,擔心被牽連。吳月松遇到這樣的情況,只能耐心解釋,自家品牌沒有從這家板料店拿貨,並自證板料來源穩定,不會 “跑路”。他對此也有些無奈,“類似於消費者想買一件衣服,卻在擔心品牌上游布料商有沒有倒閉”。
作為國內黃金珠寶產業規模最大的製造加工中心,深圳水貝出產了全國 70%左右的珠寶。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水貝一直是下游珠寶零售商的批發市場,很多展廳和櫃枱不對散客開放,只供大品牌和加盟商挑貨。“可以理解為,直播帶貨火起來之前,水貝是個只走批發、不走零售的黃金市場。” 吳月松説。
2023 年春節前,水貝金展廣場負一層突然變成網紅代購的主場,很多 “一米展櫃” 的零售生意規模偶爾還會超過樓上只做批發的大展廳。吳月松介紹,隨着購金熱度不斷高漲,很多小展櫃、檔口改為 “批發 + 零售” 的模式。然而,少了中間零售商賺差價,也少了一道風險緩衝,不僅消費者要直面上遊企業跑路的潛在危機,板料商和珠寶供應商也要面臨更高的經營風險。
“很多料商不願意跟陌生人交易,甚至看到那些剛成立不久的公司個體户都不願意銷售,生怕自己的銀行卡被凍結。” 在水貝做了八年多黃金生意的林凱坦言,有人利用黃金洗錢,不只是購買金飾,板料這種單次交易額大、基本沒有工費的原材料產品,更容易被不法分子盯上。商家在線上與陌生消費者交易,很難判斷對方的資金來源和交易用途是否合法。
有時風險也來自中間商。林凱舉例説,有騙子偽裝成新手代購,一邊在網上盜用知名博主的頭像、營業執照、出貨圖,另一邊向消費者宣稱 “只賺人氣不賺錢、免費代購”,以博取流量。一旦有消費者上鈎,要找某款飾品,騙子就把商家的門店信息、收款信息發給消費者,讓消費者打錢給商家。商家收到錢後,把貨給到 “假代購”,不料 “假代購” 跑路,消費者發現被騙後報警,商家的收款方式被封,唯一的解凍渠道就是退錢給消費者。
“結果就是商家既賠了貨,又賠了錢。今年騙子尤其多,且沒有底線。” 林凱説,為避免 “被打劫”,水貝市場裏不少櫃枱至今還擺着 “拒絕散客” 或 “謝絕代購” 的牌子。
金價暴漲使得黃金市場更為敏感,進一步引發了市場各類參與者的貪婪和恐慌情緒,“坑同行” 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今年 1 月春節前,有水貝商家借了 60 多家珠寶商的近千萬元貨品,把其中黃金飾品融化成金條,留下一句 “對不起了,兄弟”,然後跑路。
“金店跑路案例並不少見,但借彩寶(有色寶石)跑路的前所未聞,很多商家至今心有餘悸。” 林凱説,這之後商家 “刷臉借貨” 越來越難,有門店開始要求同行借貨必須押身份證、押全款,貨款延時交割等基於信譽建立起來的行規不得不開始改變。
“延時交割” 從何而來?
今年 3 月 29 日當天,黃金基礎價就上漲了 11~12 元,整個 3 月黃金漲價最猛,國內金價每克上漲了近 50 元。“從諮詢到下單的短短几小時,金價可能已經跳漲了幾次,增加的成本誰來承擔?” 線上品牌 “珠谷谷黃金手鍊” 負責人周祺易説,“延時交割” 模式的出現,原本是為了保護商家和消費者的權益。
周祺易舉例説,如果消費者預訂了一隻 50 克的黃金手鐲,等到交款時,黃金基礎價上漲 20 元,意味着商品總價增加了 1000 元,客户很可能在猶豫一番後 “逃單”。擺在商家面前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消費者預交的定金要不要還?
退還定金,意味着已經買到的板料壓在商家手中,成本無法變現,資金週轉效率降低,帶來變相虧損。如果不退,消費者承擔損失還沒買到商品,必然給出差評,商家聲譽受損,同樣難以經營。“大多情況下,商家會自己認虧,把定金退還給消費者,這也是做零售比做批發所要多承擔的風險。” 周祺易説。
“商家難道不能低買高賣嗎?” 周祺易時常被問到類似的問題,在消費者眼中,“金價瘋漲,珠寶供應商肯定賺翻了”。前段時間,甚至有消費者提出,“希望以 520 元/g 的價格購買 550 元/g 的黃金現貨”。周祺易感到匪夷所思,相當於有人想用 90 塊錢買 100 元面值的紙幣,理由是消費者猜測商家肯定提前囤貨了。
事實上,“黃金作為原材料,一直在流轉。黃金首飾產業鏈上真正做生意的企業主體,基本不可能囤貨”。周祺易舉例説,每賣出 1 公斤黃金飾品,他就要買入 1 公斤板料,保持貨量動態平衡,“低價囤貨,高價賣出,那是一錘子買賣”。
在金價瘋漲的背景下,“水貝模式” 之所以能脱穎而出,很大程度源於其 “基礎金價 + 手工費” 的批發價優勢。手工費由商家自定,從十幾元到幾十元不等。區別於品牌黃金的高溢價,水貝商家不賺金價,利潤空間被壓縮在手工費中,換句話説,在水貝做生意,主要靠薄利多銷。
就單筆訂單而言,當金價漲幅超過克工費時,商家實際上在賠錢進購板料。消費者選擇 “水貝模式”,理應默認這筆動態增加的成本,接受了水貝 “先付款、後拿貨” 的交易模式。但為保護雙方利益,逐漸形成了消費者 “先交一部分定金,再根據出貨時金價補差價” 的交款方式。
為了降低金價上漲、消費者逃單造成的損失,很多珠寶供應商在和上游板料商交易時也順延了延期交割的模式,即先交一筆定金,確定拿板料時再按現貨價補款。“都在一個市場裏,偶爾週轉不開,先拿貨後付款,或是先付款再給貨,都是很常見的情況,基於信任,偶爾還能刷臉借貨。” 吳月松説,如果不考慮商業信譽,在沒有及時銀貨兩訖的每個環節,理論上都存在上游跑路的風險,“但那樣就沒法做生意了”。
為什麼一定要 “私下付款”,難道不能通過平台交易?平台保留 7 到 10 天賬期,預留出收貨時間和消費者去正規機構做貴金屬檢測的時間,只要消費者不主動確認收款,就不會承擔風險。
“支持平台交易還能提高下單率。但很多商家只在平台宣傳引流、不在平台交易,還是因為錢——平台壓價。” 林凱説。另一方面,假如每天賣出 5 只單價 1 萬元的手鐲,10 天賬期就壓了 50 萬元,這筆錢每個月只能滾三次,明顯不符合水貝商家的野心,大家恨不得一筆錢每個月滾 30 次。“走平台交易的商家,要麼生意不好、開不出單,要麼實力雄厚,不差這點錢。”
今年金價漲勢不減,很多商家提出 “用板料交易”,鼓勵消費者自己去買板料,來料加工,這樣雙方都不必承擔價格漲跌帶來的損失。“相當於把風險轉嫁給了消費者,如果不瞭解行情,很可能買到盜版板料。” 林凱説。
“板料” 是對上海黃金交易所澆鑄的標準金錠的俗稱,既是生產黃金首飾的原料,也可以在黃金珠寶交易過程中替代貨款,基本是國內能買到的最便宜的黃金。林凱介紹,一般情況下,水貝板料不針對普通人銷售,金交所也關閉了個人開户的渠道,在水貝市場,必須簽約開户、提交營業執照和法人身份證後才能購買。
“做板料生意的頭部大佬沒空理散户訂單,連一些小商家臨時購買幾百克的單都不屑於接。” 林凱説,這時,很多中小規模的板料商倒一手,既能賺差價,又能滿足小商家和個人的購料需求。但正規板料緊俏,動不動就沒貨,或是訂貨後隔天才能提到。這時,盜版料便找到了流通空間。
所謂 “盜版料”,其實也是黃金,只不過純度達不到 99.99%,通常只有 99%至 99.7%,未來變現時會打折扣,投資價值低。“別説外行人,很多商家自己也沒有辨別能力,看似更輕易地買到了板料,等拿到展廳交易時,儀器檢測通不過,就砸手裏了。” 林凱不無憂慮地説,“段位不夠,就別想着買板料。”
最近數月的黃金價格走勢吸引了國內外的關注。
為何金價上漲,跑路金店越多?
板料商宣告 “破產” 跑路時,吳月松沒在店裏。
他的展櫃開在水貝壹號的二樓。那是 2022 年春節休市前,吳月松剛交完十幾萬元的板料定金,想着年後開市馬上就能取料加工做生意。這家料商已經與他合作一年多,突然宣佈跑路,羣裏炸開了鍋。吳月松還記得,當時已經休市回家準備過年,清早被一陣消息提醒聲驚醒,那條 “破產” 通知是當天凌晨 4 點發布的。
“可見跑路早有預謀。” 吳月松不是最慘的,羣裏有商家前天晚上才打完尾款,板料商第二天凌晨 “跑路”。第二年開市,很多門店可能永遠不會再開張。“後來私下統計,那家跑路料商的欠款總額大概有三四千萬元。” 吳月松説。
為什麼金價上漲,反而有很多金店跑路?
“歸根結底還是錢的問題,要麼虧太多,要麼欠不起。” 吳月松説,水貝跑路最多的商家就是中小規模料商,他們主要收入不靠賣料,而是 “炒黃金”。最簡單的操作就是在黃金上漲時 “做空” 金價,高價收取下游珠寶商定金後,沒有及時進板料,“賭” 金價下跌,屆時以更低價格從交易所買入,兩頭賺差價。“説白了就是在賭運氣,一朝玩脱,入不敷出,就只剩跑路了。”
最初為規避金價漲跌帶來的風險,水貝市場內商家交易時可按 “不定價” 的方式拿貨。商家買料時,不必馬上付全款,而是在當時金價基礎上加一定比例費用預訂金料,相當於給料商一筆 “保管費”,以便隨時取用,而後在約定時間內按取貨時金價 “多退少補”。
“聰明人” 把 “不定價” 模式玩成了 “借雞生蛋”。林凱舉例説,假如有商家在金價 400 元/克時找料商買 1 公斤板料,要求不定價,多付 10%託管費,也就是用 44 萬元買下 40 萬元的黃金,“賭” 結款時金價下跌。只要跌幅超過 10%,就能拿回至少 4 萬元退款,多退回的錢都是白賺。相對應地,如果金價上漲,商家也要認賠。
“説白了,靠不定價賺錢就是在賭博。” 林凱説,黃金買賣,動輒千百萬元訂單過手,實際收入只有單價的零頭,扣除房租、水電和人力成本,“正經做黃金生意沒有大家想的那麼賺錢”,這時很多金店便會推出 “其他服務”,比如 “黃金託管” 業務,個人將黃金存到店裏,定期返利,等到用黃金時再取出來。“黃金只有漲跌,利息從何而來?無非是打着寄存名義做集資。”
“中國黃金北京富力廣場店跑路事件” 轟動一時,多家媒體報道,至少 70 位消費者在該店 “託管” 的約 70 千克黃金去向不明,價值超 3500 萬元。儘管黃金加盟店的實際控制人現已被公安機關刑事羈押,進入司法程序,消費者仍在苦苦維權。
案發三個多月後,中國黃金集團黃金珠寶股份有限公司拿出解決方案,決定對北京富力廣場店權益受損消費者進行先行墊付。
“能妥善解決實屬幸運。” 吳月松説,坑他貨款的料商在跑路前已經轉移資產,就算勝訴,料商能做的也只有給每個被坑商家打張欠條,不了了之,有的門店被坑得傾家蕩產,幾年生意白乾,金價暴漲,現在連東山再起的本錢都未必拿得出。
水貝的黃金盛世已經過去?
自 4 月初足金飾品市場價突破 700 元/克之後,王聘宇發現,到店消費者觀望的越來越多,“不敢買,也不敢賣”。克重大、價格高的飾品更是無人過問,儘管他的黃金首飾零售價比大品牌低了一兩百元。
王聘宇的黃金加工店開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年後打金生意火爆,他也會定期到深圳水貝進購黃金飾品,在店裏鋪貨。近兩個月,他進貨愈發謹慎,倒不是擔心供應商拿款跑路,而是客户訂單減少。消費者既希望手上黃金增值,又盼着金價降低再買入,找他諮詢的客户不少,但沒人下單,他也怕貿然進貨,最後都砸在手裏。
“年後批發業務量直線下降,和去年同期相比,批發佔總銷售額比重減少了約 50%。” 水貝一位受訪金店老闆表示,很多合作的下游零售商經營慘淡,一整天都開不出一單,“最近來水貝的批發商、代購、散客都變少了”。
為擴大經營,周祺易今年 3 月正式開始做線上零售,他還專門另起了一個更有網感的品牌名 “珠谷谷”。有水貝實體店背書,線上銷售很快增長到總額的近六成,“線上零售的利潤率稍高一些,但量少,3、4 月營收還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
“由於訂單量減少,很多黃金加工工廠不得不提前收工。” 在成都做板料生意的錢成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他所在公司總部在深圳設立了黃金加工工廠,和同行交流得知,一些中小型加工廠甚至處於半停工、半放假的狀態。
在水貝奮鬥多年,林凱第一次感到 “有些迷茫”。走進水貝市場,仍有商家在瘋狂擴張黃金業務,熱門櫃枱轉讓費甚至炒到每米七八十萬元,新店門口花籃上留的落款是深圳市某某通訊科技有限公司。“業內傳聞有外來資本炒櫃枱,價格已經超出合理範圍,這麼玩下去,老老實實賣貨很難賺錢,只能從其他途徑把錢賺回來。”
此前,水貝市場已經出現商家降低工費吸引顧客、以次充好等擾亂市場秩序的現象。今年 3 月中旬,深圳水貝珠寶園區各大廈聯合發起了 “統一金價、工費” 的倡議書,制定了一套最低基礎工費的參考標準,價格範圍從 10 元至 75 元不等。“可高於此基礎工費,但不得低於此基礎工費。”
“倡議並非強制。水貝商家如果繼續內卷,最後只能是把自己卷死。” 五一假期前,林凱路過京基水貝廣場,出於職業本能考察了一圈,一層靠近水貝二路的很多櫃枱都空着,位置稍好的櫃枱也不再專屬黃金,而是被利潤更高的玉石、翡翠、珍珠、寶石等珠寶商拿下。
林凱現在最大的期待就是金價穩定。黃金行情看漲,外界看黃金商 “手持一本萬利”,賣黃金首飾能賺手工費,不做生意,貨品也能升值。“但如果金價開始下跌呢?難保不會有商家跑路,到時離水貝行業洗牌就不遠了。”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吳月松、林凱、錢成為化名)
本文作者:李明子,來源:中國新聞週刊,原文標題:《金價 “過山車”,國內最大黃金批發市場遭到暴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