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ibaba made a difficult decision

從價格戰到用户爭奪。
作者 | 劉寶丹
編輯 | 周智宇
當聽到天貓 618 取消預售的消息時,一位跟淘天合作多年的業內資深人士覺得有些難以置信。在他看來,預售是天貓的核心玩法,不會這麼容易取消。
12 年前,天貓首創預售制,這套營銷模式成為其 GMV 快速增長的利器。如今,隨着低價、大促變成日常,預售制結束了它的使命。天貓之外,京東和快手在今年 618 也同樣取消了預售制。
取消預售制,對阿里來説是個艱難的決定。這意味着阿里的運營模式、平台營收的焦點都將發生變化。當電商平台的重心從商家向用户轉移,主流電商開始集體 “討好” 用户,電商江湖的玩法已截然不同。
去年以來,吳泳銘和劉強東先後喊出用户為先,阿里和京東面對拼多多、抖音等電商新勢力強勢競爭,給出應對之法。在當下的電商行業來説,用户意味着一切。
改變已然發生,電商江湖的座次也將隨着這一系列的變化重排。場內的玩家們都要打起十足的精神,投身到這場前所未有的考驗之中。
預售制落幕
今年 618,主流電商平台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取消預售制。
5 月 6 日,華爾街見聞獲悉,天貓 618 已於當日起接受報名,最大的變化在於取消官方預售環節,5 月 20 日晚八點將直接售賣。此外,京東和快手也將分別於 5 月 31 日和 5 月 20 日現貨開售。
對電商平台而言,取消預售制並不容易。天貓等電商平台施行預售制已有 12 年。在創設之初,這是一套有利於多方的銷售模式。
通過預售,商家能提前掌握售賣情況,降低庫存風險;平台也能夠藉此提前 “鎖定” 消費者錢包,幫助平台提升 GMV 增長目標;消費者則能夠藉着預售,率先鎖定爆品、新品。
有天貓內部人士表示,當年搞預售主要是因為消費者需求爆發,天貓大牌尖貨往往供不應求,預售就能提前鎖定;對商家來説,預售能更好地指導備貨。現在,商家必須重新適應平台規則。
隨着預售被取消,商家將會首當其衝受到影響。
老馬電商圈創始人馬凱躍在產業帶一線多年。他認為,大的品牌商還是習慣於預售,他們在天貓的盤子很大,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腰部以下和尾部商家本身參與感不強,用現有貨盤就能承接。
馬凱躍進一步表示,預售可以理解成 C2B,是一種反向定製,商家根據訂單來決定生產量,由於頭部商家銷量大,而且一般在各個平台都有佈局,取消預售對這些頭部商家備貨會產生壓力。
但電商的預售制玩了多年,卻出現預售並不便宜,消費者收貨週期大幅拉長,鎖定預售的消費者反被 “割韭菜” 等諸多問題。預售制對用户拉新,提升平台 GMV 的效果已大幅下降。
2023 年,京東不再披露 618 大促的銷售額,前一年,天貓已經不再披露雙十一的銷售額。大促銷售額曾經是電商盛事的最佳註腳,如今已然歸於 “沉寂”。
零售電商行業專家、百聯諮詢創始人莊帥認為,取消預售制,整體上利大於弊,起碼不會再出現這些破壞平台體驗和口碑的懸而未決的長期問題。
前述天貓內部的人士表示,以吳泳銘為代表的新一屆管理層非常在意消費者體驗和反饋。“從僅退款、新疆包郵、88VIP 權益升級等一系列的動作就能看出來,取消預售也在預料之內。”
除了取消預售制,618 大促也迴歸到 “低價”、服務本身。
從前期招商信息來看,天貓和京東還會繼續沿用 “跨店滿減” 玩法,天貓還設立了 “官方立減”,立減折扣 15% 起,力度不亞於去年雙十一;此外,平台也更注重用户的整體體驗,比如,淘寶天貓將推出包郵、運費險、價保服務等措施。
馬凱躍對華爾街見聞表示,天貓去年強調五星價格力,但現在更強調性價比、質價比、顏價比,更強調在同類對比時的價格、質量和顏值是否突出,關注用户整體購物感受。
電商開始真的如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蔡崇信所言,正在找回初心,意圖重拾用户心智。
用户爭奪戰
預售制誕生於消費市場的快速增長期,平台藉着預售制促銷,催動着 GMV 的快速增長。
然而當消費熱潮褪去,預售制這個刺激天貓、京東銷售數字閉眼狂奔的營銷手段,也到了退出歷史舞台的時候。
電商平台面臨着非常現實的情況,即 618 等大促已難掩疲態。華爾街見聞了解到,天貓和快手今年都延長了 618 大促的週期。天貓 5 月 20 日開售,比去年提前了一週。快手則將大促延長至 6 月底,比去年多出約 10 天。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天貓和快手延長大促週期,主要目的是通過這種方式提高銷售額,這也是競爭加劇背景下電商平台們的無奈選擇。
電商平台的低價開始呈現日常化的趨勢。拼多多的百億補貼,淘寶的限時秒殺,京東的秒殺和 9.9 包郵,走的都是低價路線。抖音快手的日常直播,營造的也是一種小型大促概念。此外,平台的日常營銷活動也在增多。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認為,電商行業競爭加劇,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日益突出,大促常態化也就是變相地壓低價格,這會是行業的發展趨勢。
隨着電商市場進入存量階段,異軍突起的拼多多、抖音等玩家,藉着 “僅退款”、直播電商的玩法,顛覆了傳統電商。它們藉着這些新玩法,在打起低價策略的同時,提升了商品服務附加值,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
莊帥認為,直播的出現、拼多多以價格驅動的平台機制,都讓促銷如中心化地每天在發生,大部分品牌也不需要過度依賴平台的大促銷售商品。
反觀曾經作為電商平台最重要的大促活動 “雙十一”、618,只見越來越複雜的銷售規則,以及消費者購物體驗感下降。天貓、京東也要重新打造起這些鑄就其輝煌的大促活動,與電商新貴們硬碰硬。
無論是取消預售制,還是各種提高用户體驗的舉措,都釋放了一個信號,即得用户者得天下。電商的關注點從此前的唯 GMV 論,甚至為了 GMV 平添複雜的規則,轉向需求端。
阿里、京東等也在努力做出改變。吳泳銘上台後為阿里指出新的發展方向,劉強東時隔十年再次進行企業文化升級,他們都強調用户為先。
這不會是一場輕鬆的戰役。
從以商家為核心,轉換到用户為核心,電商的玩法發生劇烈變化。一眾電商玩家將低價策略作為長期戰略,同時又提出要提升服務體驗,利潤與成本之間的平衡考驗着它們。
最終,考驗的是誰能夠賣出足夠多的貨、賺到錢。
毫無疑問,電商市場正在進行大洗牌。2023 年,拼多多市場份額已經高達 20%,超越京東成為行業第二,而阿里的市場份額則從 2022 年的 44% 下降至 2023 年的 40%,拼多多和阿里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京東、淘寶和拼多多等玩家也變得越來越像。在低價、服務和內容電商的賽道上競爭日益激烈,一輪全新的用户爭奪戰由此打響。場內的玩家們,都在貼身肉搏。
這是電商的全新時代,它們要回歸用户,也要顛覆過去的自己。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