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pot ETF has been listed for a week, and the dream of Hong Kong as a "cryptocurrency center" has just begun

華爾街見聞
2024.05.07 09:26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在首發募集階段,香港首批數字貨幣現貨不負眾望,但隨後的交易情況多少有些後勁不足。不過,開創性的實物申贖模式或許能給香港 ETF 帶來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美國比特幣現貨 ETF 上市三個多月後,香港攜首批數字貨幣現貨產品全力追趕。

內地老牌公募華夏、嘉實、博時不僅在港推出比特幣現貨 ETF,還全球首發以太幣現貨 ETF,有媒體甚至喊出了奪取定價權的口號。

在首發募集階段,香港 ETF 不負眾望,但隨後的交易情況多少有些後勁不足。上市首日,香港比特幣 ETF 交易量不足美國首日總交易量的 1%,隨後幾天的交易量也未能超過首日。

相比之下,貝萊德、富達、景順等資管機構的比特幣現貨 ETF 在美國上市以後瘋狂吸金,加上比特幣價格在減半預期下連續突破新高,一派烈火烹油、鮮花着錦的盛況。

不過比賽才剛剛開始,隨着香港雄心勃勃想要成為亞洲加密貨幣交易中心,現在斷言勝負還為時尚早。

首發亮眼,交易清淡

4 月 29 日,香港證監會批准的華夏 (香港)、博時國際及嘉實國際旗下 6 只數字貨幣現貨 ETF 首次發行,並於 4 月 30 日正式在港交所上市。

其中三隻為比特幣現貨 ETF,另外三隻為以太幣 ETF。除了港幣櫃枱、美元櫃枱外,華夏(香港)旗下 ETF 還設立了人民幣交易櫃枱。

在打新認購階段,香港 ETF 成績不斐。根據 SoSo Value 數據, 3 只比特幣 ETF 首日發行認購時規模達到 2.48 億美元,而美國比特幣現貨 ETF 產品,剔除由信託轉為 ETF 的灰度(GBTC),首日總淨值僅為 1.3 億美元。

其中華夏比特幣 ETF 在首次發行 IOP 階段就吸納了 9.5 億港元,在過去三年在香港推出的 82 只 ETF 中排名第六,並且超越南方東英的比特幣期貨 ETF,成為目前香港市值最大的虛擬資產 ETF。

不過首日交易情況不如預期。港交所數據顯示,6 只 ETF 首日總交易量為 8758 萬港元(約合 1120 萬美元),其中三隻比特幣 ETF 交易量為 6750 萬港元,具體如下:

華夏比特幣 ETF 交易額 3717 萬港元;

嘉實比特幣現貨 ETF 交易額 1789 萬港元;

博時 HashKey 比特幣 ETF 交易額為 1244 萬港元;

相比之下,美國比特幣現貨 ETF 首日總交易量超過 46 億美元,香港 ETF 的交易量不到其 1%,且香港 6 只產品交易首日收盤時均跌破開盤價。

截至 5 月 6 日,香港首批比特幣產品交易量徘徊在 6000 萬港元下方,未能超過首日表現。

數據來源:WIND

香港 ETF 交易開局不順,和近期幣圈行情慘淡有很大關係。

隨着美聯儲降息預期降温,比特幣價格自 3 月中旬觸及 73000 美元的歷史高位後,大幅跳水,一度跌破 60000 美元。

在這種行情下,即便是美國現貨比特幣 ETF 上週也出現了 1 月份上市以來的最大單日淨流出。

而且,就香港和美國市場的規模來看,將兩地比特幣 ETF 交易量直接做對比多少有些不公平。

彭博 ETF 高級分析師 Eric Balchunas 就指出,香港 ETF 市場規模大概是 500 億美元,是美國的 1/168。根據市場規模進行調整後,香港 ETF 的首日交易量相當於 16 億美元。

香港的 “加密貨幣中心” 野心

在美國對以太幣現貨 ETF 還在猶豫不決之際,香港在推出比特幣 ETF 的同時,率先批准以太幣現貨 ETF 上市交易,大有後來者不甘落後的態勢。

香港一直致力於成為加密貨幣亞洲交易中心。去年,香港還批准兩家主要加密貨幣交易所 HashKey Group 和 OSL 升級牌照,向個人投資者提供交易服務。

比特幣現貨 ETF 消除了投資者對直接交易數字貨幣的安全性和合法性的顧慮,同時投資者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平台,通過熟悉的券商,像交易股票一樣投資者比特幣現貨 ETF,也大大降低了 “技術門檻”。

不過,香港首批加密貨幣現貨 ETF 對於投資人資格有着嚴格的限制,大陸投資人不能參與交易,但這批產品有望吸引本地和韓國、俄羅斯等國際投資者。

對於有興趣的投資者來説,選擇華爾街還是中環是一個問題。

現貨類 ETF 產品,費率和流動性是差異化所在。在這兩個維度上,美國比特幣現貨 ETF 存在明顯優勢,費率更低,且規模遙遙領先。以貝萊德旗下的 IBIT 為例,上市短短兩個月管理資產規模就逼近 150 億美元。

但香港比特幣 ETF 開創性的實物申贖模式或許能給它帶來彎道超車的機會。

允許實物申贖,香港彎道超車的機會?

香港現貨比特幣 ETF 的最大亮點在於允許實物申贖(in-kind creation/redemption),即允許直接用加密貨幣申贖 ETF,而不僅限於美元、港元等法幣。

這也是香港這批加密貨幣 ETF 與美國 ETF 的最大區別。

美國監管當初對比特幣現貨 ETF 猶豫不批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在實物申贖模式下授權參與者(AP)交易加密貨幣存在合規性問題。

在實物申贖模式下,AP 在申購時要用一籃子比特幣向 ETF 發行人交換基金份額,贖回時用基金份額換回一籃子比特幣。但這些 AP 在美國股市中是註冊經紀交易商,而法規並沒有明確允許經紀交易商處理加密貨幣。

折衷之下,美國 ETF 採用了現在的現金申贖模式。這意味着申購發生需要創建 ETF 新份額時,AP 用美元向 ETF 發行人購買基金份額,ETF 發行人將使用現金購買比特幣。相反,當份額被贖回時,發行人將出售比特幣以換取現金。

這種純現金贖回模式可能會帶來額外的交易和税費成本,並降低 ETF 的定價效率,從而影響 ETF 精確跟蹤比特幣價格的能力,導致資產淨值可能出現溢價或折價,尤其是在市場高波動期間。

而香港允許實物申贖有助於保持 ETF 價格與其資產淨值保持一致,而且也對直接持有加密貨幣的投資者比較友好。

例如,本來就持有比特幣的投資者,可以通過這種實物模式買入 ETF,將原本的另類資產轉變為主流資產,原本不被傳統金融圈認可的加密資產由此可以進行各類槓桿操作,如抵押借貸,構建結構化產品等,打通加密資產與傳統金融的通路。

嘉實國際行政總裁兼首席投資官韓同利認為,實物申贖的方式大大增加了香港比特幣 ETF 的吸引力,預計香港 ETF 的規模有望達到美國同類基金的三倍。

費率大 PK:香港 ETF 較貴

對於現貨類 ETF,價格戰似乎是一個永恆的主題,由於追蹤的底層資產相同,費率和流動性是投資者在選擇現貨類 ETF 時的主要考量。

在美國,價格大戰在產品還沒上市就已經開打,在 SEC 正式官宣批准消息前,Invesco、Bitwise、Valkyrie 和 WisdomTree 等機構就爭相更新申請文件下調費率。上市後價格戰更是激烈,各大平台的費率更新速度已經趕不上降價的速度了。

香港三家基金公司在管理費率上的競爭也十分激烈。目前,嘉實比特幣 ETF 費率最低,為 0.3%,並且有 6 個月費率減免期,博時產品費率為 0.6%,同時提供 4 個月減免,華夏 ETF 費率相對比較高為 0.99%,且沒有減免優惠。

不過,與美國 ETF 相比,香港 ETF 費率整體偏高。美國首批上市產品中,除灰度外,其餘產品費率在 0.19% 至 0.25% 之間,且部分產品減免期長達一年。

本文來源:二套房研究員,原文標題:《現貨 ETF 上市滿一週了,香港的 “加密貨幣中心” 夢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