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產需求,去哪兒呢?

房地產市場進一步調整,住房需求下降,二手房供應增加。雖然人口和城鎮化等長期因素與房地產趨勢相關,但目前的房地產銷售和指標偏離長期均衡值。國際上,僅靠降價難以實現房地產市場的自發企穩。宏觀政策的發力是扭轉地產市場的關鍵。展望未來,年初的政策安排可能繼續解除限購、防範風險等舉措。一季度房地產銷售額大幅下降,住房需求減少,二手房供應急劇增加。新房銷售與人口及城鎮化擬合的長期均衡值相差較大。
核心觀點:
1.來有影,去無蹤。無論是價格還是銷量,年初以來房地產市場進一步深度調整。現實的直觀感受是,住房需求鋭減以及二手房供給驟增。如此短期變化,能否用人口、城鎮化等長期因素來解釋?是否能通過不斷降價,實現市場的自動出清和最終企穩呢?
2.毋庸置疑,房地產的整體趨勢與人口、城鎮化等長期因素相關。但目前的主要矛盾是,地產銷售等指標顯著偏離以上述變量擬合的長期均衡值。特別地,二手房掛牌量激增折射出的居民行為變化,與中央提及的 “社會預期偏弱” 或有互為因果的順週期關係。
3.國際來看,當房地產出現單邊調整預期後,僅靠降價似難實現自發企穩。尤其是當房價降幅超過居民首付款比例時,存在負向反饋循環進一步強化的可能。宏觀總量政策而不僅是地產行業政策顯著發力,才是扭轉地產市場的先決條件,各國規律大都如此。
4.展望未來,由於一季度實際 GDP“高開”,以實際利率為表徵的總量政策或難顯著加力,進而按部就班落實 “兩會” 既定政策安排。但解除限購、防範風險等舉措仍將繼續。年初專項債發行偏慢與中央轉移支付前置相關,二三季度可能加快,部分對沖地產壓力。
正文:
無論是價格還是銷量,房地產市場進一步深度調整。今年一季度商品房銷售額同比下降 27.6%,絕對規模相較 2021 年同期歷史高點下降 44%。住房需求鋭減以及二手房供給驟增,能否用人口、城鎮化等長期因素解釋?能否通過不斷降價,實現市場的自動出清和最終企穩?
一、人口,是地產超調的主因嗎?
按一季度數據推算,今年全年新房銷售或僅為 9 億平方米左右,顯著偏離按人口及城鎮化擬合的 12 億左右的長期均衡值。即使考慮前期棚改拆遷引致的三四線城市需求 “透支”,也難解釋當前需求的頹勢。

不同過往,二手房正取代新房,成為供給變動的主導部分。以 14 個重點城市估算,近兩年來新增的二手房掛牌量,至少需 17 個月左右才能消化。值得一提的是,潛在的供給規模難以估量,取決於預期的進一步演繹。

二、降價,能否實現市場自動企穩?
國際來看,當地產出現單邊調整預期後,僅靠降價難以實現自發企穩。尤其是當房價降幅超過居民首付款比例時,存在着負向反饋循環進一步強化的可能。

要打破房地產單邊預期,宏觀總量政策而不僅是地產行業政策才是關鍵,各國規律大都如此。宏觀總量和風險處置舉措實施越晚,地產企穩時點也越滯後。

為對沖地產對經濟的拖累,基建等發力不可或缺。但年初以來地方專項債等發行明顯偏慢,或與今年中央轉移支付前置相關。隨着待轉移支付規模的回落,二、三季度地方債發行有望提速。
三、基本結論
一是來有影,去無蹤。房地產趨勢與人口、城鎮化等長期因素相關。但目前的主要矛盾是,地產銷售等指標顯著偏離以上述變量擬合的長期均衡值。特別地,二手房掛牌量激增折射出的居民行為變化,與中央提及的 “社會預期偏弱” 或有互為因果的順週期關係。
二是國際來看,當房地產出現單邊調整預期後,似難僅靠降價來實現自發企穩。尤其是當房價降幅超過居民首付款比例時,存在負向反饋循環進一步強化的可能。宏觀總量政策而不僅是地產行業政策顯著發力,才是扭轉地產市場的先決條件,各國規律大都如此。
三是展望未來,由於一季度實際 GDP“高開”,以實際利率為表徵的總量政策或難顯著加力,進而按部就班落實 “兩會” 既定政策安排。但解除限購、防範風險等舉措仍將繼續。年初專項債發行偏慢與中央轉移支付前置相關,二三季度可能加快,部分對沖地產壓力。
本文作者:伍戈、俞濤、曹海巍、高童,來源:伍戈經濟筆記,原文標題:《地產需求,去哪兒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