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 soldiers never fade"! Private equity heavyweights are returning to the forefront

华尔街见闻
2024.04.15 16:18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中国私募业过去十年最 “炸裂” 的一些名字,正在重回一线的业绩潮头。邓晓峰和梁文涛等老将在私募行业取得了显著的投资回报,展现出他们的价值和能力。邓晓峰坚守国内市场,在 A 股和港股持仓较多,紫金矿业的股票也带来了巨额盈利。他的投资策略显示出了价值风范。这些私募大腕的回归对整个行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私募业过去十年最 “炸裂” 的一些名字,正在重回一线的业绩潮头。

这是 2024 年私募业绩排行榜显示的情况。

比如,曾被认为是 “私募权益第一好手” 的邓晓峰,在过去两个月内净值连续涨幅超过 10%,重新刷新了业内对他的观感。

与此同时,另一位在个人生活变故后就一度沉寂的私募大 V 也在重回一线,梁文涛在这个春季甩掉了 “李蓓前夫” 的名头,以一个五年十倍收益的产品震惊同业。

那些在公募群雄时代的 “故人堆” 里杀出来的老将,终究还是最能调整投资状态的一拨人。

邓晓峰净值 “上坡”

据私募排排网,截至 2024 年 3 月 29 日,邓晓峰的打榜产品年内收益超过 10 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两个月均实现显著的净值上涨。

作为一个麾下管理数百亿的基金经理,在各方争夺日趋激烈的时代里,还能实现这样的涨幅,实属难得。

邓晓峰再次成为诸多超百亿级的基金经理中,最早找回感觉的一拨人中的一个。

重心依旧在 “国内”

过去两年能够逃过 A 股 “地心引力” 的基金经理实在不多,大致来说要么是高频量化、要么就是专心海外。

但邓晓峰依旧坚守 “国内”,来自渠道的信息称,他主要持仓依旧在 A 股和港股,其中前者又占了更多数。

以邓晓峰如今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人手,不可能不知道海外的巨大变化。

但他选择没有跟风搞 “海外大风口”,而是在最擅长的地域和行业坚定布局。

这点还是很有 “价值” 风范的,或者说,很 “邓晓峰”。

单票盈利百亿?

随着有色金属的价格飙升,邓晓峰的代表股票——紫金矿业也累计盈利预计超百亿元。

从 2019 年 3 季度开始,邓晓峰即坚定持有该股至今,最新持股超过 7 亿股,对应最新市值至少在 130 亿元上下。

上市公司公开信息显示,邓晓峰下属的私募产品初次大规模买入紫金矿业是 2019 年 3 季度。

那一期两支高毅晓峰的私募产品合计新增持股超 3 亿股,成本约在 3 元以下(前复权价)。

此后的 2019 年末,高毅晓峰持有紫金矿业超过 5.3 亿股,再后一季度持股增值近 7 亿股,此后基本维持这个持股比例。

而随着紫金矿业几轮上升,如今邓晓峰管理的组合持股盈利市值在 130 亿以上,盈利预计超过 100 亿元。

梁文涛实现 “逆袭”

如果说,邓晓峰在过去几年内是大的业绩上坡路的话,那么梁文涛则是近乎在舆论的泥淖中爬了出来,拿出了十分令人惊讶的业绩。

根据私募排排网的消息,泓湖有一只产品今年收益率超过 30%。该产品的累计收超过了 500%。

外界无从知道,这个产品在泓湖整个产品序列中的排位,亦很难评价该机构的整体业绩表现,但无疑,梁文涛已经从之前的 “挣扎” 中走了出来。

曾经 “资深”

论资历和从业年龄,梁文涛或许不亚于任何一个从公募奔私的投资经理。

他 1972 年生,1994 年获南开大学生物物理学学士学位;1999 年获北京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2003 年获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一个人得了三个中国顶级名校的学位。

博士毕业后,梁文涛加盟易方达基金,成为其第二代明星基金经理,亦很早升任研究负责人岗位。

2005~2007 年,梁文涛管理的两只基金盈利均超过 110%,之后他投身私募。

经历 “低迷” 期

就如同所有投资经理曾经遇到的那样,梁文涛在私募的经历颇有 “曲折”。

梁文涛在私募期间的初期表现比较惊艳,但很快它的策略进入了考验期。大约是在 2016 年到 2017 年上半年,泓湖投资旗下产品出现较大回撤,引发了外界揣测。

同时,他和另一个私募明星(当时还是合伙人)李蓓的婚姻也出现了问题。2017 年,李蓓更是以公开信的方式宣布了两人感情结束,并披露了两人在投资方面的争议。

不过日后看,当时可能正是梁文涛自身业绩的最低谷。最晚在 2019 年后,梁文涛管理的产品业绩开始起飞,过去两年 A 股市场备受考验的阶段,恰恰也成为苦研宏观策略的泓湖的业绩起飞的时候。

周期的观察角度

邓晓峰和梁文涛的业绩先后表现,或许表明了,在度过了近 3 年 “苦日子” 后,经验丰富的主动私募投资经理们正在找到新的状态和舒适区。

当然,这个判断能否被证实,尤其需要经历市场考验后的业绩来验证。

而从另一个侧面观察,特定风格的投资经理的业绩,总是难以保持每年都有所表现,往往市场最担心的时候,可能又是一轮周期开启的时刻,而市场疯狂追逐时,又是一轮周期下降的当口。

太阳之下,概无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