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ren Buffett's 1968 "Letter to Shareholders": Everyone makes mistakes at some point

長灣資訊
2024.04.12 11:31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1968 年大事記:巴菲特出售棘手的伯克希爾,但失敗了;英特爾公司成立;尼克松贏得總統大選;阿波羅 8 號進入繞月軌道,人類第一次看到月球背面;《核不擴散條約》正式開放簽署。

綜合自研究院小青。

本文為 1968 年年終巴菲特的致股東信。

文中老巴先是以風趣的言語解釋了他在 1968 年犯的 “錯誤”(此前預判沒機會,但還是賺錢了)。但依舊強調市場的不可預測性,強調預期越高結果越難以預測,以及再次堅持了對於機會日益減少的判斷。該篇致股東信是老巴在美股即將進入大滯漲前夜的思考,內容值得細品。

【譯註:這是巴菲特最後一篇總結業績的致合夥人信。之後的致合夥人信是關於合夥公司的解散事項。】

以下正文:

我們 1968 年的業績

誰都有犯錯誤的時候。

1968 年年初,我感覺巴菲特合夥公司的業績將要創下史上最差。然而,我們碰上了一個簡單卻十分起作用的點子 (投資的點子和女人一樣,絕不準時準點,而是突如其來),於是我們今年總共賺了 40032691 美元。

當然,大家都是聰明人,肯定都想略過以美元計數的業績,直奔我們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業績對比。我們以 58.8% 的成績創下歷史記錄,而道指的總收益為 7.7%,包括全年持有道指可得到的分紅。這個業績完全是可遇不可求,就像在玩橋牌的時候抽到了全部 13 張黑桃一樣。這時候,你應該滿貫叫牌,保持謙虛,把錢裝進口袋,然後繼續打牌。要知道,我們也會有不順利的時候。

下面整理了道指歷年的業績、合夥公司向普通合夥人分紅前 (超過 6% 的部分的 25%) 的業績,以及有限合夥人的收益:

若按複利計算,業績結果如下:

其他投資公司

下表是我們慣常的和其他投資公司的業績對比,包括兩個最大的開放式投資公司 (從 1957 年到 1966 年,它們始終名列前茅,目前佔據第二和第三名),它們將 95%-100% 的資金投資於普通股;以及兩個最大的分散化的封閉式投資公司。

有趣的是,過了 12 年,這四個基金 (目前掌管着超過 50 億美元資金,在投資行業裏佔比超過 10%) 平均下來每年只比道指好 1% 左右。

最近,一些所謂的 “沖沖衝基金”。

【譯註:美國 1960 年代興起的一種專注於成長股和高風險證券的基金】紛紛變成了 “撤撤撤基金”。

舉例來説,蔡至勇的曼哈頓基金也許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激進型基金,但 1968 年的業績只有-6.9%。1968 年,許多規模較小的投資機構繼續跑贏大盤,但程度遠不及 1966 和 1967 年。

在信的這一部分,我通常會嚴厲批評資管行業精氣神不足,但現在他們突然變成了急性高血壓。有這麼一位投資經理,他所代表的機構掌握着超過 10 億美元的共同基金 (一家歷史悠久的機構,大家一定聽説過),他在 1968 年啓動一項新的投顧服務時這樣説道:

“國內和國際經濟的複雜性,使得資管變成了一項全職工作。一個優秀的資管經理在研究證券時,不能僅限於周度甚至日度。要研究證券,必須以分鐘為計。”

哇哦!

看了這話,我每次出去買瓶百事可樂都要產生負罪感了。一旦越來越多的人,以極為積極的心態,揮着大量的錢去買數量有限的證券時,結果通常是難以預測的。某些時候結果令人眼饞,而某些時候則令人大跌眼鏡。

1968 年業績的分析

1968 年,我們的四大類投資業績都非常好。我們的總利潤有 40032691 美元,來源如下:

我兩年前的信裏提到的幾個現象再次出現了:(不想考博士學位的可以跳到下一節)

1、在 1965 年 1 月 18 日的信裏,我已經把上述類型解釋了一遍。如果有人需要重讀,手邊卻又找不到這封信,我們很樂意寄一份複印件過去。

2、這些分類並非鐵板一塊。我們並未做出任何更改,不過硬要分的話也可以輕而易舉地分成 125 個類別。有時,想要事後做出分類並不容易:舉例來説,一項 “運作型” 投資可能沒有成功,但我仍決定繼續持有,雖然持有的原因 (比如固執己見) 已經和最初買入的原因不一樣了。

3、比起按初始投資額計算的合夥公司總回報率,如果按各類別的平均投資額計算回報率,會出現嚴重的低估。舉例來説,我們在 1 月 1 日買入的 100 美元證券到 12 月 31 日價值 200 美元,賺了 100%;但如果按照平均投資額計算則只有 150 美元,只賺了 66%。換句話説,我們在計算平均投資額時,取的是月度平均市值。

4、所有業績都是隻算權益部分,不算槓桿。利息和其他運營費用已經從總業績中扣除,且不按投資類別分類。與特定投資行動直接相關的費用,例如做空股票時支付的分紅,已經按類別扣除。當我們直接借入證券做空時,淨投資額 (多頭倉位減去空頭倉位) 已經包含在了對應分類的平均投資額裏。

5、上面的表格作用有限。每一類投資的業績都是由一到兩個投資決策所決定的。它們並不是大量的穩定數據的集合 (比如全美男性死亡率),並不能藉此得出結論或進行預測。正相反,它們反應的是個別的、非同質的現象,對於實際行動的借鑑意義非常有限。我們正是這樣看待這些業績數據的。

6、最後,我們不像算錢那樣小心謹慎地計算分類別的業績,計算結果未經完全檢查,也許存在會計上或數學上的錯誤。

控制型

總的來説,1968 年控制型的業績很不錯。多元零售公司 (80% 控股) 和伯克希爾 - 哈撒韋 (70% 控股) 的税後收入,加起來超過 500 萬美元。

多元零售公司的子公司、由本•羅斯納運營的聯合棉布店,今年的業績十分傑出;還有伯克希爾 - 哈撒韋的子公司、由傑克•林沃爾特運營的國民賠償公司。這兩家公司的資本回報率都在 20% 左右。1967 年,在《財富》雜誌的 “500 強公司”(集合了國內最大的製造業實體,以通用汽車為首) 裏,只有 37 家公司達到了這一水平。我們這些公司的小夥子們擊敗了許多更知名 (但並非更優秀) 的公司,比如 IBM、通用電氣、通用動力、寶潔、杜邦、數據控制公司、惠普公司等等……

合夥人們仍然時不時這樣對我説:“嘿,伯克希爾漲了四個點——太棒了!” 或者 “伯克希爾到底出什麼事了,怎麼連跌三週?” 對我們控股公司的估值來説,市場價格完全無關緊要。1967 年年底,我們給伯克希爾的估值是 25 元,當時市場價格是 20 元;1968 年年底,我們給伯克希爾的估值是 31 元,而市場是 37 元。就算市場的價格是 15 元或 50 元,我們的估值也不會有絲毫改變。(“價格是你付出的東西,價值是你獲得的東西”)。我們的盈利和損失取決於我們控股公司的運營狀況——我們不從證券市場的博弈裏獲利。

普通型 - 基於私有化價值

按平均收益來看,它一直是我們近年來最優秀的一類,也是目前為止利潤貢獻佔比最大的一類。我的老師正是這樣教我做生意的,它佔了我們投資點子裏的很大一部分。在巴菲特合夥公司的十二年曆史中,這一類帶來的利潤是我們總虧損的至少五十倍。1968 年,我們對某個行業的觀點 (以多種途徑落實) 讓我們賺了大錢。我們甚至因此收到了一筆不小的款項 (在審計時包含在 “其他收入” 一項裏了)。

我們在這一項裏的總投資 (迄今為止,這是我認為最有把握能夠長期獲得穩定利潤的方法) 目前不到 2000 萬美元,並且不太可能迅速增加。如果我們 1968 年的業績像是約翰斯頓敦大洪水,那麼 1969 年的業績就像是漏水的水龍頭。

普通型 - 相對低估

1966 年和 1967 年,這一類的盈利佔了我們總利潤的大約三分之二。我去年提到過,這些業績大多數來自於僅僅一個點子。我之前説過,“沒有一項投資的規模或潛在收益能與曾經的它相提並論。” 我很高興地向大家宣佈,我這句話説的很對。然而令我不高興的是,今年我必須再重複一遍。

運作型

1967 年,這一類投資可謂災難,但 1968 年業績良好。我們並非廣撒網,而是每年集中於少數幾個機會 (一些大型套利機構每年可能進行五十多次運作型交易),因此年度業績的波動更大。我認為,我們這個方法的平均利潤率也要更高,1968 年的業績讓我對這一結論更有信心。

需要再次説明的是,如果不按照慣例以初始資金為基數,並且算上借來的錢 (運作型經常會借錢),那麼運作型的業績 (以及其他類型的業績) 容易出現低估。

******************************

我必須強調,目前投資機會的數量和質量都創下了新低——我在 1967 年 10 月 9 日信裏提到的那些因素,如今越來越強了。

有時我覺得,我們應該像達拉斯的德州儀器公司總部一樣,在辦公室裏掛一塊牌匾:“我們不相信奇蹟——我們依賴奇蹟。” 一個又老又胖、腿瘸眼瞎的球手確實有可能打出一記本壘打,但你不會因此就讓他上場。

我們的未來面臨諸多至關重要的負面因素,雖然不至於讓我們徒勞無功,但肯定不會讓我們收穫遠高於平均的收益。

大事記

一個年長的朋友對我説,“大家已經不那麼懷舊了。” 不管怎麼説,咱們來試一下吧。

巴菲特合夥有限公司,也就是我們合夥公司最早的前身,創立於 1956 年 5 月 5 日。當時共有 7 名有限合夥人 (其中 4 名是我的親屬,3 名是好朋友),他們一共投資 105000 美元;普通合夥人也是言出必行,投資了 100 美元。1956 年,兩個新的合夥公司成立,各容納了一個家族的資金。到 1957 年 1 月 1 日,我們的總淨資產為 303726 美元。1957 年,我們的總收益是 31615.97 美元,收益率為 10.4%。1968 年,我估計紐約股票交易所的開市時間大概有 1200 消失,這意味着我們每小時賺 33000 美元 (大家是不是覺得他們最好保持一週開市 5 天、一天開 5 個半小時的制度?),我們一小時賺的和 1957 年一年賺的一樣多。

1962 年 1 月 1 日,我們合併了原有的合夥公司,把辦公地點搬出我的卧室,然後招募了我們的第一位全職員工。當時我們的淨資產為 7178500 美元。現在,我們的淨資產為 104429431 美元,工資單上又新加了一名員工。自 1963 年 (淨資產 9405400 美元) 以來,我們的租金從 3947 美元上升至 5823 美元 (如果我籤的是百分比租約,本•羅斯納一定不會原諒我),差旅費從 3206 美元上升至 3603 美元,其他費用和訂閲費從 900 美元上升至 994 美元。即使帕金森定律依然成立,至少我們的費用還沒有完全失控。

在我們回過頭來檢查金融資產的同時,我們沒必要得出和吉普賽•羅斯•李【譯註:美國女星】一樣的結論。她在 55 歲生日時看着自己的身體,説:“我現在擁有的和二十年前擁有的一樣——只不過矮了一點。”

一些雜事

投資環境艱難,但辦公環境卻好極了。多虧唐納、格拉迪斯、比爾和約翰,我們的組織運作高效而令人愉快。他們是最優秀的人才。

1969 年 1 月 1 日,我們的工作人員及其配偶 (每人一個) 和子女們在巴菲特合夥公司的總投資超過 2700 萬美元。合夥人名單上的這些阿姨、叔叔、父母、姻親、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們的身高體型各不相似,彷彿是 “我們這一大家人”——而我認為這是個很恰如其分的説法。

幾天內,大家會收到:

(1) 為了方便大家申報 1968 年聯邦所得税,信裏記錄了巴菲特合夥公司 1966 年的必要信息。附件裏和報税有關的只有這封信。

(2) 畢馬威公司出具的 1968 年審計報告 (他們的工作一如既往的出色),闡述了巴菲特合夥公司的運營和財務狀況,以及大家的資本金情況。

(3) 一封有我簽名的信,闡述大家截止 1969 年 1 月 1 日在巴菲特合夥公司的權益情況。這封信中的數據和審計報告中的吻合。

如果對這封信或我們這一年的經營有疑問的,請聯繫我。我們下一封信將於 7 月 10 日前後寄出,總結上半年的經營情況。

誠摯的

沃倫•E•巴菲特

1969 年 1 月 22 日

——1968 年致合夥人信至此結束——

1968 年大市情況:

美國經濟情況:

1968 年大事記:

-巴菲特試圖出售棘手的伯克希爾 - 哈撒韋,但失敗了

-英特爾公司成立

-馬丁•路德•金遇刺

-共和黨人尼克松贏得美國總統大選

-阿波羅 8 號進入繞月軌道,人類第一次看到月球背面

-《核不擴散條約》正式開放簽署

——1968 年致合夥人信至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