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 Jun has stirred up a storm

華爾街見聞
2024.04.03 14:42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在車圈投下一枚核彈。

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張曉玲

3 月 28 日小米汽車發佈會當晚,坐在台下的新勢力掌門人們,或許沒有想到,一天後小米汽車發售的火爆,將徹底顛覆他們辛苦打下的江山。

24 小時大定 8.9 萬台,賣空一年的產能,雷軍帶着他的小米 SU7 刷新了國內汽車市場的新車銷售記錄,也衝擊着新勢力玩家的神經。

如此瘋狂的認購,就連去年的 “巨星” 新問界 M7 也沒能觸及,或許也只有馬斯克的賽博皮卡能與之抗衡。

雷軍的小米汽車儼然成為現象級大爆款,猶如一顆炸彈轟擊着整個汽車行業,不僅重改遊戲規則、顛覆現有格局,更擊穿了中高端車市的價格體系,引燃新一輪價格戰,同價位產品紛紛調價防守。

同時這股強大沖擊波繼續擴散至其他行業,掀起巨大討論熱潮,流量再回流至 SU7 的銷售層面,形成閉環。

小米汽車就是奔着顛覆車圈格局而來,順勢進入未來車企巨頭的候選者隊列。手機行業的頂級玩家雷軍,也再一次跨界成為攪局者,且期望有朝一日躋身全球車企 TOP5。

不過,雷軍的興奮似乎只留在了當晚的舞台上,本想好好睡上一覺的他,很快被交付、品控、產能等一些列新問題包圍。而這都會被對手敏鋭地捕捉,成為反制小米的突破口。

此刻站在流量峯口的小米汽車,既享受着前所未有的關注,也承受着無與倫比的壓力。

“造車是我人生最後一次創業”,撂下這句話的雷軍,登頂闖關之路才剛開始。

熱潮

小米 SU7 如此火爆,讓雷軍也始料未及。發售 24 小時近 9 萬台大定,小米汽車高級顧問胡崢楠直言,“今年產能都被訂光了”。

上市 6 天后,北京亦莊小米汽車工廠迎來 SU7 首批交付,雷軍透露,該車訂單已經破 10 萬台,鎖單量超過 4 萬台。他笑稱自己成了 “雷廠長”。

不過小米官方留了 7 天的猶豫期,直至用户手動或到期自動鎖定配置,訂單才算真正生效投入生產程序。

這一重要的鎖單數量,在 4 月 3 日超過了 4 萬台。要知道連去年的 “流量巨星” 問界新 M7,花了 25 天才達成同樣量級的成就,小米只用了不到一週。

小米汽車的潛在用户們不只在一二線城市,不少三四線小城市的小米門店,在 SU7 發佈後都人頭攢動,試駕的隊伍甚至排到凌晨。強悍的觸達力以及龐大下沉市場用户,都是車企們所求之不得的。

狂熱的粉絲不只搶爆了小米汽車的庫存,就連官方上架的車模、馬克杯等周邊都被一掃而空,很快出現在二手平台上被加價售賣。

隨後幾日,在社交媒體上出現集體 “維權” 退訂的人羣,他們的退訂原因是 “手滑誤點” 鎖定配置按鍵,失去了 7 天無理由退定金的機會。業內指出,這大概率是當天想 “秀訂單” 的網友誤操作所致。無論如何,這無疑又給小米汽車平添一層熱度。

小米 SU7 的衝擊波也蔓延到了資本市場。4 月 2 日,在 SU7 正式交付的前一天,小米集團一度大漲 16%,最後收漲約 9% 至 16.28 港元/股,總市值也達到近兩年的高點,漲至 4062 億港元。

頭部投行近日也 “跟風” 表示看好,高盛預計 SU7 將成為中國銷量前三的高端轎車型之一,且將小米目標價從 18.9 港元提高到 20.0 港元;摩根大通則重申對小米的 “超配” 評級,稱其整體資產負債表強勁,能為汽車業務提供充足資金。

如此程度的出圈傳播在汽車行業實屬罕見,足以見得雷軍在中國消費行業的超凡 “帶貨” 能力。

有人説雷軍最擅長營銷,但他更是個產品經理。小米並非以網紅或極端創新者的姿態入局,SU7 的 “流量密碼” 反而是貼近大眾人羣的主流感。

因為小米在國內擁有龐大用户羣體,而這部分用户對於電動車或尖端智能化可能缺乏足夠認知。雷軍用通俗的介紹、易用的功能、對標保時捷的 Dream Car 外觀,加之 21.59 萬-29.99 萬元的價格,向他們講述着小米高性價比的性感故事。

舞台上的雷軍,除了喊出 5 年趕超保時捷的口號外,並未展示顛覆性的技術和場景,在續航、外觀、米家生態等 “實用主義” 上卻着墨頗多。

這也説明,小米沒有選擇討好那些獵奇心態的電動車玩家,而是盯緊着主流人羣,與一些新勢力的玩法有些背道而馳。

或許,唯有對消費者心理把握老道、對營銷掌控出神入化的雷軍,才敢落下看似 “逆潮流” 的一子。

顛覆

在小米之前,科技公司入局造車已有蘋果、百度、華為等巨頭,而除了華為靠問界已經闖出一片天之外,其他科技巨頭均鎩羽而歸。蘋果甚至放棄了內部造車項目。

小米,似乎正在成為那個例外。

13 年前,帶着小米手機殺入終端市場的雷軍,正是依靠極致的性價比獲得成功,如今小米汽車也再次用極致性價比,做 “50 萬以內最好的智能汽車”,攪動着汽車行業的一灘渾水。

能夠體現雷軍貫徹性價比策略的是發佈會前,他連夜開會決定再降 3 萬元,“已經虧損,反正產能也有限,誠意就做到底”。

發佈會當晚,魏建軍、李斌、何小鵬、李想等車企掌門人被雷軍以致敬的姿態邀請到場,但整個造車行業都被小米 SU7 結結實實 “上了一課”。

(圖片來自網絡)

SU7 所插足的,正是國內頭部新能源汽車玩家的 “必爭之地”,該區間價格在 20 萬-30 多萬,特斯拉、比亞迪、華為、蔚來、理想、小鵬、吉利、上汽、廣汽等均有佈局。最典型的代表便是特斯拉 Model3;這個價位的車型,也是主流消費人羣最青睞、最願意為之付費的。

小米 SU7 的外觀、配置、價格、服務,都令它成為該區間最受關注的車型。尤其是價格發佈後儼然成為一顆炸彈,在整個汽車市場掀起驚濤駭浪。同價格段玩家紛紛打出價格牌,調整姿態準備應戰。

上市當晚,吉利銀河 E8 宣佈降價 5 千元;第二天問界新 M7 降價 2 萬元,將門檻下探至 22.98 萬元;小鵬 G9 也降 2 萬,起售價 24.39 萬元;極氪 007 推出後驅版本,售價 20.99 萬元再加送了 2 萬元的選裝包;蔚來則祭出了萬元油車置換補貼,總額 10 億元。

其實在此之前的 3 月末,小鵬的純電轎車 P7i 已經主動向市場讓步,阿維塔更是打破自己 30 萬元的 “價格底線”,發佈了 26.58 萬元起的新款阿維塔 12。

在比亞迪掀翻 A 級車賽道後,雷軍投下這顆 “流量炸彈” 的衝擊波,引燃了年內第二波價格戰。

在 20-30 萬這個主流車型市場,小米 SU7 成了一條鮎魚,帶着車企們前所未見的流量和熱度,硬生生殺出了一片天,讓此前繁花緊簇的眾多車型和品牌黯然失色。

暗流湧動中,一場終極的考驗也拉開了帷幕。

挑戰

小米靠一款車掀起了驚濤駭浪,然而爆單之後,雷軍又睡不着了。包括特斯拉在內都曾經歷的 “產能地獄”,估計他也躲不過。

“如果大家都來買,等要等一兩年,肯定會被罵慘了”,SU7 上市前雷軍的糾結和擔心,如今一語成讖。

在超 4 萬台鎖單後,小米的交付能力正經歷着考驗。目前除部分創始版車型開始交付外,其餘版本的 SU7 交付週期已較上週末進一步延長,均需要 20 周以上,其中 MAX 版要長達 8 個月才能提車。

半年左右的等待週期,難免會影響到用户的購買意向。蔚來、問界、小鵬、理想等品牌的多款產品都有過類似前車之鑑,在新品初期的熱潮頂峯過去後,隨着競品上市、給出更多優惠,消費者的決策很容易被左右。

有渠道方面的人士透露,小米用户進店量完全超過門店承受能力,部分客户因為無法正常接待和提車時間,已經選擇了退訂。

目前,小米汽車的交付問題,主要集中在工廠產能上。

五菱品牌事業部副總經理周鈃透露,小米汽車今年剩餘產能在 8 萬台左右,顯然低於 10 萬台的訂單量。另有小米供應鏈人士表示,小米汽車工廠組裝、噴塗是瓶頸,半年內很難有實質性改變。

這意味着,在今年訂單飽和後,小米汽車產能和交付能力的彈性難以再大幅調節,資本市場很快表達了擔心。4 月 3 日,小米集團股價回調,開盤後一度跌超 3%。

小米方面回應稱,目前工廠全力以赴提高產能,並充分動員供應鏈夥伴全力保供。胡崢楠也表示,發佈會後晚上直接回工廠也不睡覺了,正連夜開會想辦法。

公開資料顯示,小米汽車工廠一期已於去年 6 月竣工,年產能為 15 萬台,二期則計劃於明年完工,兩期合計 30 萬台年產能。

對任何一家造車新勢力來説,初期的 “產能熔爐” 都是要邁過去的坎。在汽車這個高度複雜且成熟的產業中,考驗着小米汽車在生產、規劃、供應鏈整合等一系列能力。因為背後的友商們,也在虎視眈眈企圖 “回收” 米粉的狂熱。

“雷布斯” 多年的營銷和技術經驗,先幫小米攻下用户心智,但只有穩住產能端的釋放,雷軍才能承接住潑天的熱度,為後續的產品鋪路。

而市場對此依然抱有相當大的期待。高盛預計明後年,小米汽車的銷量將達到 17 萬和 32.6 萬台,佔中國新能源車零售銷量的 1.5%、2.5%。

而雷軍,想通過 15-20 年的努力,讓小米汽車成長為全球前五的車企。從 2023 年的數據來看,全球 TOP5 俱樂部的門檻,高達六百餘萬輛。

雷軍和小米汽車的出現,是中國新能源市場十年來的現象級事件,將可能徹底顛覆當前的市場與供應鏈格局。其影響,也許堪比當年的特斯拉入華建廠。

目前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只有兩家巨頭特斯拉和比亞迪,每年能賣出超過百萬輛車。吉利和理想、埃安這兩年衝得很高,蔚來、小鵬則有些掉隊,零跑、哪吒存在感不高,如今隨着小米汽車的入局,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更加前途未卜。

而在王傳福、李書福、雷軍、餘承東、何小鵬等大佬看來,未來市場只能容納五六家巨頭,他們也都志在必得。

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十萬億級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快速衍生。把造車當成人生最後一次創業的雷軍,也誓要贏下這場戰鬥。

一場巨頭之間的爭奪,已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