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Hyper | Yang Yuanqing: Lenovo is about to be the first to release AI PC

華爾街見聞
2024.04.02 12:51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上下游加速共振。

作者:周源/華爾街見聞

ChatGPT 的問世,將 AI 技術的實際應用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GenAI(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成為當下上下游公司的市值推手;同時,這也真正讓大眾感知到 GenAI 的魅力,激發了業界巨頭罕見的技術推進共識和商業化熱情。

4 月 1 日,聯想集團董事長兼 CEO 楊元慶在聯想集團 2024/2025 財年誓師大會上稱,4 月 18 日,將在上海舉行 Tech World 聯想創新科技大會,具備 5 大特徵的真正意義的 AI PC 將在中國市場率先面世。

AI PC 是什麼?搭載一顆 AI PC 專用處理器就是?AI PC 處理器和傳統 PC 的 CPU 相比,有哪些不同?為什麼芯片製造商要採用全新架構?

楊元慶説,AI PC 具有五大特性。聯想從內嵌個人大模型的壓縮技術到使用自然交互的智能體,再到個人知識庫;從包含 CPU、GPU、NPU 的本地異構 AI 算力,到用户數據與隱私安全屏障,再輔以開放的 AI 應用生態等方面,都具備相關優勢。

楊元慶曾對華爾街見聞表示,AI PC 是全新品類,與原有 PC 系統並不兼容。對於這個全新品類,惠普、戴爾、蘋果、聯想和華碩等等下游終端商,對其上游的硬件出現的技術變化,有何反應?為什麼 PC 會成為 GenAI 時代智能終端的先鋒?

XPU 架構:AI PC 算力之源

2023 年 10 月,在聯想 Tech World 上,楊元慶首度展示聯想 AI PC 以及強悍的計算能力。其中,原本 PC 具有本地知識庫的個人大模型——AI 雙胞胎(AI TWIN)成為行業關注焦點。

2024 年 4 月 1 日,楊元慶在聯想集團 2024/2025 財年誓師大會上強調,“個人 AI 雙胞胎將能夠存儲海量的個人數據並進行推理,這將大大擴展我們的 ‘內存’ 記憶,推高我們的思維、判斷和決策能力。AI 雙胞胎將超越肉身,永久留存於世,數字意義上,‘永生’ 或許不再是天方夜譚。”

“永生” 特徵,建立在 AI PC 強悍算力的基礎上。這種算力,源自 AI PC 的特有的處理器結構。實際上,PC 終端的上游——芯片設計商早在 2023 年年底就有了 “集體” 行動。

2023 年 12 月 14 日,英特爾(Intel)發佈面向 AI PC 的新一代 Meteor Lake 處理器;同年 12 月 15 日,英特爾推出的 AI PC 處理器 “酷睿 Ultra” 平台,算力是上一代的 8 倍,目前已適配超 10 款國內 AI 大模型。

酷睿 Ultra 的算力架構,採用 XPU 策略:即 CPU、GPU 和 NPU 協同。

從 Meteor Lake 開始,英特爾在 PC 領域大規模引入 Al,併為技術開發者提供軟件模型和工具支持。Meteor Lake 首次集成 NPU,能實現 PC 終端更低功耗處理 AI 工作負載,符合 AI PC 發展趨勢。

通過內置的 NPU AI 引擎,酷睿 Ultra 處理器能實現低延遲的 AI 本地計算。這意味着用户在使用 PC 做語音識別、圖像處理、肢體語言感知等 AI 應用時,能享有更快的響應速度和更好的使用體驗。

作為英特爾的老對手,AMD 搶先一步。2023 年 12 月 7 日,AMD 發佈採用全新 XDNA 架構的 AI PC 引擎——Ryzen AI 的軟件平台。

Ryzen AI 引擎為傳統 x86 架構處理器做了改造。這是為 x86 處理器加入獨立的 NPU AI 引擎硬件單元。正是 AMD Ryzen AI 引擎,創造了 AI PC 這一全新概念和應用。這一 NPU 單元,被整合進了 2023 年初發布的 AMD 鋭龍 7040 系列 PC 處理器。

鋭龍 7040,採用 x86 架構。除 CPU(Zen4 架構),也同時也配置了 GPU(RDNA3 架構),此外就是 Ryzen AI 引擎的 NPU,與英特爾酷睿 Ultra 的算力架構一致。

Ryzen AI 引擎之所以能實現筆電脱離網絡和雲端,在本地執行 AI 工作負載,進而降低延遲和保護隱私;也能在端 - 雲混合場景運行,於雲服務器和本地筆記本之間分配任務,做協同加速,是因為源於其全新設計的 XDNA 架構。

2023 年 12 月 7 日,AMD 官宣了 Ryzen AI 引擎的軟件集成包,為專用創意設計軟件提供加速功能;同時也發佈了這個 AI 引擎的生態下游應用拓展範圍,包括 Adobe、微軟、Avid、Bori SFX、OBS Studio、愛奇藝和字節跳動等等。

更重要的是 AMD 推出的 Ryzen AI 軟件平台,還支持 TensorFlow、PyTorch 和 ONNX 等眼下最 hot 的 AI 大模型:開發者可藉此充分挖掘 Ryzen AI 引擎的強悍性能,接近無門檻地部署生成式等 AI 應用和加速。

AI PC 的核心算力單元清一色採用 XPU 架構,被 IDC 稱之為異構混合算力:主要目的是通過異構算力協同,為 PC 提供強勁並行計算能力。

異構混合計算,利用不同類型指令集和體系架構的計算單元組成本地計算系統,對不同的 AI 工作負載匹配相應的計算單元。由此,並行算力的飛躍使得 PC 能輕鬆執行復雜的 AI 模型推理任務,從而展現出更高級的智能性。

這就是 AI PC 的算力基礎特性。有別於傳統 PC 的 CPU 和 GPU 分列,缺乏 NPU 的算力結構。

PC:AI 技術普世期第一終端

AI PC 的本質,仍然是 PC。那麼,PC 在未來的 AIGC 時代,有什麼價值?會承擔何種角色?PC 比 XR 或智能手機更重要?

1975 年 6 月 9 日 “我在鍵盤上按了幾個鍵,然後就被震驚了!” 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沃茨尼亞克説,“那些字母都顯示在了屏幕上。” 沃茨尼亞克在那個星期天的舉動,被認為是 PC 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

後來,沃茨尼亞克説,“那是歷史上的第一次。” 那個鍵盤,是當時尚處於雛形狀態的 Apple I 的外設,而真正意義上的 PC,正源於初代 Apple I 的誕生。

1977 年 4 月,剛剛於同年 1 月 3 日成立的蘋果電腦有限公司,推出的 Apple II,不但將蘋果公司從史蒂夫·喬布斯家的車庫,推向了位於繁華地段、裝修豪華的辦公樓,也推動蘋果公司進入成立之後的第一個發展頂峯;更重要的是,這還 “順帶” 開創了 PC 產業。

從那時起,PC 每一次重大產品升級,背後都伴隨重大技術創新。在此過程中,PC 都以其先鋒角色,成為最佳技術普惠載體。

其中,PC 終端廠商從用户體驗角度出發,將各類創新技術有效整合、創新產品、規模化交付,進一步加速普及進程。

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在 48 年前(1975 年)提出他個人生涯中那個著名的偉大抱負——“讓每個家庭都有一台電腦”。這固然是比爾·蓋茨的個人商業構想或人生野心,但後來的歷史證明,這個構想符合技術發展的客觀需求,因而在今天真正成為現實。

站在今天,回望過去近 50 年的半導體技術發展史,可以看到,PC 不但是互聯網時代的核心技術承載終端——即使在喬布斯於 2007 年 1 月 9 日推出初代 iPhone 進而開啓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後——也沒有被取代半導體技術普惠的核心終端地位。

站在同一歷史節點,展望未來,那時受 PC 近 50 年技術普惠浸潤的人類,真正需要的、劃時代的、有能力擁抱 “超級 AI” 的硬件,是什麼?智能手機?PC?XR?筆電?還是別的什麼?

基於現實考量,眼下所能看到的未來,人類需要的、具有普惠意義的超級 AI 終端,理應是一款支持人類創造未來想象力、探索無盡可能性的創意工具;這還應是一款能充分保護人類數據隱私、在激發 AI 能力的同時,還能有制約作用的全新智能設備。

從這個角度上説,智能手機不代表未來,即使落地端側 AI 能力,也同樣不是未來的智能終端普惠主體。智能手機和 PC 一樣,屬於同一個時代。智能手機真正的價值,在於補充了 PC 在移動場景中的輕應用需求,而移動重負載需求,筆電比智能手機更能滿足。

以 “GenAI” 為代表的 AI 智能技術,即將、或正在開啓一個全新的信息技術時代。

如同歷史曾經發生過的那樣,在這個新時代承擔普惠技術的載體,就成本、實現路徑及效率的角度看,業界將自然地從技術歷史積累的成果中尋找那顆微有蒙塵的珍珠——PC,雖然外表不夠性感,甚至顯得有點古老,但內在,已換了靈魂。

這就是為什麼,在急遽而至的未來,PC 仍是 AI 普惠技術的第一終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