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dbye, million-dollar salary! Securities firms' salaries of four to five hundred thousand become the "new normal"

調薪幅度 “不同步”
有着 “金領” 之稱的券商人究竟能掙多少錢?
你或許想着,怎麼也有個年薪百萬水平吧?
但講真,這兩年各家券商的人均年薪真沒有這個水平了!
這不是 “謙虛”,是最新披露的券商年報如實反應了行業現狀。
即使在 “投行貴族” 上班的券業大軍,平均數早已跌破百萬元大關!
“百萬年薪時代” 已過
縱觀最新出爐的券商員工年薪,體現出多個 “時代” 特點。
其一,所有券商無一例外,平均薪酬均未能超過 100 萬元人民幣。這種情形在 2022 年首次出現,2023 年這一趨勢得以延續。
2020 年中金公司人均薪酬突破百萬元,2021 年就保持百萬級水準,可謂名副其實的 “投行貴族”,但 2022 年起降至 82 萬元/人,成為券業 “轉向” 的信號。
其二,所謂的 “三中一華” 俱樂部彼此薪酬水平拉開了差距——曾被業內認為實力頗強的四家券商,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和華泰證券,漸漸有了分野。
其三,有中小型券商的 “漲薪” 幅度較大,然而此漲薪非彼漲薪,這與年報編制本身有很大關係。
其四,近三年來,不乏多家券商的薪酬變動較小,可謂不被影響的低調人羣。
需要説明的是:券商員工人均薪酬計算公式為:(支付給員工薪酬 + 期末應付職工薪酬 - 期初應付職工薪酬)/[(期初員工人數 + 期末員工人數)/2]。
由於計算口徑問題,券商人的税後收入其實會不同幅度的低於年報上的人均薪酬。
“中信 + 中金” 處於最頭部
梳理年報發現:2023 年中信證券和中金公司的人均年薪分別為 79.19 萬元和 70.04 萬元。
縱觀整個證券業,“僅” 有這兩家中字頭巨頭的員工年薪超 70 萬元大關。

需要注意的是:這依然是 “平均” 後的年薪數字,不乏相當數量的員工低於這個水位線。
當中金公司年薪過百萬元的 2021 年,中信證券可謂 “望塵莫及”,當時二者的人均薪酬足足有着 20 萬元的差距。到了 2022 年,中信證券開始領先這個業績實力型對手。到了 2023 年,“投行貴族” 中金的年薪已經落後 “券業一哥” 9 萬元。
除了二者的薪酬絕對值比較,中金公司的降薪幅度大幅領先中信,前者同比降幅近 15%,後者同比降幅 5%。
當然,這個幅度或屬於 “小菜”。回到 2022 年當中金公司跌落 “百萬元” 大關,當時人均薪酬同比下降高達 30%。
薪酬背後,亦與員工人數也有着很大關係。截至最新,中信證券集團員工 2.68 萬人,母公司員工總數為 1.62 萬人;中金公司集團員工為 1.53 萬人,6479 人在總公司任職。
頭部券商整體 “穩中有降”
處於行業薪酬 “天花板” 的中信、中金的人均薪酬都在下降。其他頭部券商大致也是這個趨勢。
國泰君安 2023 年以 65.84 萬元的人均薪酬,位列全行業第三,但同比降幅也超過 10%,回看 2022 年,這家券商人均薪酬由前一年 71.13 萬元增至 74.19 萬元,但去年重新踏出 “降薪” 步伐。
申萬宏源則是 “小步調薪” 的代表。近三年人均薪酬分別為 71.21 萬元、66.71 萬元、65.41 萬元,同比降幅相對 “微小”。
華泰證券的薪酬也的確 “降了一截子”。作為 “三中一華” 俱樂部的成員之一,這家機構 2021 年人均薪酬為 71.99 萬元,第二年直接降至 62.97 萬元,到了去年維持在 62 萬元附近。
“薪酬黑馬” 逆勢向上
值得關注的是:中泰證券以 63.2 萬元坐擁 2023 年券商人均薪酬第五名,更領先於前述的華泰證券,同比增幅高達 41%。
這個 “反常” 是如何產生的?
這家券商在年報的應付職工薪酬項目中,註明如下文字:“報告期內萬家基金應付職工薪酬餘額納入合併報表。”
另一家 “黑馬” 是光大證券,人均年薪從前一年 46.61 萬元增至最新的 51.28 萬元。
這家券商 2023 年年報有一處披露文字:本期 IT 人員薪酬 2.41 億元,前一年 IT 人員薪酬數字則為 2.13 億元。
40、50 萬是 “新常態”
縱觀最新券商人均薪酬,一年掙個 40 多萬、50 多萬在業內屬於正常水平。
很多券商都集中於這個常態範圍,比如 “50 多萬” 羣體包括廣發證券、中信建投、東方證券、中國銀河、光大證券。
“40 多萬” 的羣體涉及海通證券、西南證券、招商證券、國聯證券、方正證券。
顯然,在行業景氣和大環境下,券商的薪酬逐步走上了 “新常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