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aomi's Shockwave: A new round of price cuts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unfolds

成為車圈新鯰魚。

上週小米 SU7 的發佈,猶如闖入車圈的 “野蠻人”,帶着車企們前所未見的流量和熱度,顛覆着市場。在比亞迪掀翻 A 級車賽道後,雷軍投下這顆 “流量炸彈” 的衝擊波,引燃了年內第二波價格戰。
4 月 1 日,本應該是各家宣佈銷量的日子,可降價海報卻先紛至沓來。
“巨星” 問界新 M7 率先降價 2 萬元,將門檻下探至 22.98 萬元;小鵬 G9 也降 2 萬,起售價 24.39 萬元;極氪 007 推出後驅版本,售價 20.99 萬元再加送了 2 萬元的選裝包;蔚來則祭出了萬元油車置換補貼,總額 10 億元;而逆勢漲價的特斯拉,是由於自身股價和利潤壓力,進行的早有預告的提前 “逼單”。
其實在此之前的 3 月末,小鵬的純電轎車 P7i 已經主動向市場讓步,阿維塔更是打破自己 30 萬元的 “價格底線”,發佈了 26.58 萬元起的新款阿維塔 12。
而這些 “坐不住” 的都是在 20 萬-30 萬元區間與小米 SU7 同台競技的汽車人。
3 月 28 日,小米 SU7 正式登台,並揭開了最後的價格底牌:21.59 萬-29.99 萬元。一時間,幾乎所有社交平台上圍繞小米汽車的話題都處在最前列,門店的試駕甚至排到了凌晨。發佈後第二天,小米宣佈今年 15 萬台的全部產能,都被預定一空。
小米汽車高級顧問胡崢楠感慨道,“這一年產能都用完了,晚上直接回工廠也不睡覺了,連夜開會想辦法,慶功酒也喝不下了”。
雷軍所插足的,正是國內高端新能源玩家的 “必爭之地”,該區間主銷車型要有 20-30 款之多,蔚來、阿維塔、智己、極氪、問界、智界、理想等均有佈局,這裏的確藏有誘人市場空間。
有新勢力高管指出,20 萬以上新能源細分市場是增長最快的賽道,今年會有 350 萬台的規模,包含 90 萬台純增量。李想也判斷,今年底該市場區間的集中度會高於 BBA,前三強會吃掉七成份額。
顯然,作為營銷之王又渴望小米品牌向上的雷軍,正全力攻佔這個重要的橋頭堡,並且小米也剛好踏入市場馬太效應形成的關鍵期。
把造車當場人生最後一次創業的雷軍,就提出想通過 15-20 年的努力,讓小米汽車成長為全球前五的車企。
但對於一家剛起步的新勢力而言,野心可謂不小。從 2023 年的數據來看,全球 TOP5 俱樂部的門檻,高達六百餘萬輛,並且有類似想法的,還有理想、小鵬,以及餘承東的 “四個界” 等品牌。
能否成為行業巨擘暫且不表,更重要的是他們不能輸在當下、輸在成為巨頭的起跑線上,否則就要面對殘酷的出局。
“雷布斯” 多年的營銷和技術經驗,先幫小米攻下用户心智,這也是友商們所懼怕的。發佈會後,蔚來董事長李斌拉着雷軍直播時直言,SU7 的定價讓自家子品牌 “樂道” 很難受;極氪也曾在訪談中坦言小米在營銷方面更勝一籌。
顯然,小米汽車成了車圈的新鯰魚,僅營銷一塊長版,就足以撼動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價格體系。這是跨界玩家的優勢,也給友商們帶來了新思路。
如今飛馳在賽道上的各個玩家,都在試圖以己之長攻人之短,這是淘汰賽初期的正常表現。而 “揚長” 之後,“補短” 便成為頭部候選者的頭等大事,大家必須快速試錯並加以彌補。
因為新一輪的洗牌必將常伴左右,小米掀起的層層漣漪或許只是個開始,更猛的價格戰、更多的能力之戰,此刻正在台下悄然醖釀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