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idu and Apple join hands

百度在 AI 大模型的商業化上確實明顯快人一步。

作者 | 黃昱
編輯 | 周智宇
百度也要成為 “果鏈” 中的一員了?
3 月 25 日,有消息稱,蘋果今年在中國發布的 iPhone16 等產品,將搭載百度提供的 AI 功能。蘋果預計採取 API 接口的方式計費。
對此,華爾街見聞向百度方面求證,但截至發稿未獲回覆。不過也有百度內部人士確認,近期蘋果確實一直在與百度方面洽談。
有野村證券分析師稱,對於百度而言,如果此次能成功與蘋果達成合作,那將是百度及其生成式 AI 產品文心一言的一次完美品牌宣傳活動。
蘋果將國行 iPhone 等設備採用國產大模型 AI 功能主要出於合規需求。除了蘋果外,國行三星、榮耀等均與百度達成合作,集成或基於文心大模型開發應用。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對華爾街見聞表示,在中國,對於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要求日益嚴格,特別是涉及到個人數據和跨境數據傳輸的方面。通過與百度這樣的中國本土公司合作,蘋果可以更好地遵守相關法規,減少合規風險。
去年下半年以來,各大頭部手機品牌廠商紛紛發力生成式 AI,陸續在手機系統中置入 AI 大大模型。作為全球科技巨頭,蘋果在生成式 AI 上不僅明顯落後谷歌、微軟、Meta 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與手機競爭對手相比也落後了一個身位。
面對外界的質疑,蘋果公司 CEO 蒂姆·庫克近日到訪上海期間強調:“蘋果的生成式 AI,在今年晚些時候會有新聞宣佈”。
與華為、vivo 等國產手機品牌廠商自研 AI 大模型不同,蘋果選擇了一條可以更快追趕上來的路線路線,即與成熟的 AI 大模型公司合作。
在中國選擇與百度聯手,則是因為目前百度在 AI 商業化上已相對成熟。
有業內人士告訴華爾街見聞,在國內 AI 大模型百家爭鳴的背景下,百度憑藉其相對出色的大模型能力,以及清晰的商業化路徑,算是躋身第一梯隊。
中信證券分析師也表示,從 AI 技術體系來看,百度是國內少數在 AI 領域全棧自研佈局的公司之一,在芯片層、框架層、模型層和應用層均有自研投入,已形成一定的產業生態和影響力。
過去一年,百度全面推進旗下產品及服務的 AI 原生化重構,推出百度新搜索、百度新文庫、文心一言 App 等 AI 原生應用。
2023 年,文心一言使用量與文心大模型 API 調用量均保持高速增長。公開數據顯示,截至去年 12 月底,文心一言用户規模超過 1 億。
越來越多的企業和開發者也選擇調用文心大模型開發自己的 AI 原生應用,文心大模型日調用量持續上漲。
前不久百度的業績會上,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透露,目前文心大模型的日調用量已超過 5000 萬次,季度環比增長 190%;去年 12 月,約有 2.6 萬家企業調用文心大模型,季度環比增長 150%。
文心大模型的高調用量為百度帶來了新增收入。百度財報顯示,百度智能雲四季度總營收 84 億元,其中大模型為雲業務帶來約 6.6 億元增量收入。
李彥宏預計,到 2024 年,這一增量收入有望達到數十億元人民幣,主要來源將包括廣告業務和人工智能雲服務的銷售。
此次與蘋果如果能成功達成合作,無疑將助力百度在 AI 大模型的商業化上再向前邁進一大步。
百度在 AI 大模型的商業化上確實明顯快人一步,也正成為百度業績增長的新引擎,但還不夠。
首先,從能力上來看,文心大模型與全球領先的 AI 大模型相比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其次,百度尚未開發出面向 C 端的現象級 AI 應用,這才是未來實現規模化盈利的關鍵。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AI 大模型及 AI 應用的研發十分依賴重資源和強資金,2023 年,百度研發開支達到 242 億元,佔總收入的 18%。如果持續高投入,而未能在商業化上更進一步,難免考驗投資者的耐心。
AI 大模型迭代的速度越來越快,也有不少引發行業轟動的應用出現,從年初的 Sora 到最近國產的 Kimi,面臨激烈的競爭與鉅額的投入,百度需要全力以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