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年來首次營收下滑,中信銀行也 “卷” 不動了

中信銀行 2023 年營業收入首次下滑,主要原因是利息淨收入的下降。此外,零售業務增長乏力也是影響營收的因素之一。雖然淨利潤有所增長,但增速放緩。中信銀行資產總額突破 9 萬億大關,但營業收入同比下滑罕見。淨息差持續下降可能是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中信銀行面臨增長乏力的難題。
增利不增收成了橫在銀行面前的一道關卡。
3 月 21 日,中信銀行發佈 2023 年業績報告。數據顯示,2023 年中信銀行營業收入 2058.96 億元,比上年下降 2.60%;實現歸屬於本行股東的淨利潤 670.16 億元,比上年增長 7.91%。
在 LPR 利率持續下調、市場信貸有效需求不足的環境下,中信銀行的表現還算尚可。從規模上看,截至報告期末,中信銀行資產總額突破 9 萬億大關,達到 90524.84 億元,比上年末增長 5.91%。
不過,中信銀行營業收入的同比下滑也實屬罕見。通過梳理過往年報發現,自從 2009 年,中信銀行營業收入錄得-2.11% 的同比下滑後,其營業收入每年均能保證一定的增長,本次也是中信銀行 14 年內首次出現營收同比下降的情況。
此外,中信銀行雖淨利潤有所增長,但增速上已明顯放緩不少。2021 年和 2022 年,中信銀行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為 556.41 億元和 621.03 億元,其中,2021 年淨利潤同比增長 13.6%,2022 年則略有下降,降至 11.61%。
如今,中信銀行淨利潤增速再縮減至 7.91%,從三年連降的淨利潤增速不難發現,在規模突破 9 萬億後,中信銀行也遇到了增長乏力的難題。
增長乏力 營收十四年來首次下滑
中信銀行營業收入的下降主要是來自利息淨收入的下滑。年報顯示,2023 年,中信銀行實現利息淨收入 1435.39 億元,同比下降 4.72%,實現非利息淨收入 623.57 億元,比上年增長 2.65%。
參照中信銀行過往業績表現來看,持續下滑的淨息差或仍為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
2019 年到 2022 年,中信銀行淨息差從 2.12% 降至 1.97%,2023 年一季度進一步降至 1.87%。2023 年三季度,其淨息差再度較年初下降 0.15 個百分點至 1.82%,同比則下降 0.14 個百分點。年報顯示,截至 2023 年末,其淨息差已降至 1.78%,在 9 家上市股份行中也處於下游。
面對淨息差的持續下滑,中信銀行也只能採用 “以量補價” 的策略來提高利息淨收入,即通過擴大生息資產來彌補利息下行引發的收入下滑。
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中信銀行貸款及墊款總額為 54983 億元,對比 2022 年的 51528 億元增長 6.71%,比 2022 年 6.11% 的增長率再度提高 0.6 個百分點,但是仍低於 10% 以上的行業平均增長水平。
因此,低於行業的貸款規模增速再疊加同樣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的淨息差,中信銀行業績承壓也就不足為奇。
值得一提的是,2023 年度,中信銀行大幅進行了撥備調節,因而在營收下降的同時才出現利潤的反向上漲。
年報顯示,2023 年中信銀行信用及其他資產減值損失合計 622.04 億元,比上年減少 92.億元,同比下降 12.88%。其中,計提貸款及墊款減值損失 498.4 億元,比上年減少 59.46 億元,下降 10.66%。
2023 年全年,中信銀行的撥備前利潤為 1370.91 億元,對比 2022 年來看,同樣呈下降趨勢,同比下降 5.34%。也正是因為信用及其他資產減值損失的減少,才使得中信銀行 2023 年的利潤總額勉強實現 2% 的增長,達到 748.87 億元。
從中信銀行的非利息淨收入上看,2023 年的表現似乎也稍遜於 2022 年。截至 2023 年末,中信銀行實現非利息淨收入 623.57 億元,比上年增加 16.12 億元,增長 2.65%。

但是從收入組成上看,2023 年中信銀行非利息淨收入中,受投資收益變動影響極大,全年投資收益同比上漲 30.96%。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卻從 2022 年的 370.92 億元下降 12.7% 至 323.83 億元。也就是説,剔除投資收益帶來的收入增長,中信銀行 2023 年非利息淨收入也比 2022 年下降不少。
零售業務難以扛起增長大旗
在 2021 年報發佈會上,中信銀行首次系統闡述了新零售全景圖,表示正在構建以財富管理為主體的 “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綜合融資” 價值鏈,試圖將曾經 “短板” 的零售金融業務變成新的發展引擎。
在本次年報中,中信銀行也披露了零售金融業務所帶來的成績。2023 年,中信銀行零售管理資產為 4.24 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 8.32%,信貸規模 2.2 萬億元,私行管理資產也站上萬億台階。
中信銀行年報顯示,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該行個人貸款餘額 22838.46 億元,較上年末增加 1669.36 億元,同比增長 7.89%。
截至報告期末,該行個人貸款(不含信用卡)餘額 17109.01 億元,較上年末增加 1573.58 億元,增幅 10.13%。其中,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全年僅新增年增 270.83 億元,大多數貢獻則來自於經營貸和消費貸。2023 年,中信銀行全年個人普惠貸款餘額新增 866 億元,其餘的增長部分則全來自於消費貸款。
比起個人信貸業務的增長,中信銀行信用卡業務則顯得相形見絀。
在 2023 年之前,中信銀行信用卡髮卡量增速已逐步放緩。2019 年至 2022 年,該行信用卡累計髮卡量同比增速分別為 24.26%、11.16%、9.40%以及 5.21%。至 2023 年,髮卡量增速才有所好轉,為 8.37%。
但是,隨着中信銀行信用卡髮卡量增速的回升,其交易量卻出現反向的下滑。2023 年,中信銀行信用卡交易量為 27159.95 億元,同比下降 2.73%。此舉也直接導致信用卡業務 2023 年全年收入 594.21 億元,同比下降 0.67%。
不僅收入沒有上漲,中信銀行信用卡的不良率卻節節走高。2019 年至 2023 年,該行信用卡不良貸款餘額分別為 89.48 億元、115.61 億元、96.50 億元、105.20 億元、131.98 億元,不良貸款率分別為 1.74%、2.38%、1.83%、2.06%、2.53%。
從中信銀行的零售金融戰略上看,經過近幾年的調整,確實有着明顯的增長。2023 年全年,中信銀行零售銀行業務營業收入達到 864.24 億元,對比 2022 年的 846.64 億元增長 2.07%。
但是,從利潤的貢獻上來看,零售銀行業務貢獻的利潤僅有 159.35 億元,同比下降 8.31%。且利潤佔比僅有 21.3%,在收入佔比提升的同時利潤佔比反而下降不少,利潤尚不足公司銀行業務的一半,甚至都不及金融市場業務所帶來的利潤。

不僅如此,對比公司業務來看,個人貸款有着更多的不確定性,也增加了個人不良貸款的佔比。2019 年,中信銀行的個人不良貸款總額為 151.94 億元,佔不良貸款總額的 23%。截至 2023 年末,其個人不良貸款總額已增加至 276.68 億元,佔不良貸款總額的 42.7%.
如此來看,一味的提高個人貸款規模並不能為中信銀行的業績起到制勝的關鍵,在提高零售業務的同時,如何能夠保證利潤的增長以及控制不良率,或許才是中信銀行新零售戰略的重中之重。
本文來源:達摩財經,原文標題:《14 年來首次營收下滑,中信銀行也 “卷” 不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