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Xiang is saving Li Auto

穩住還能贏。

MEGA 上市後的滑鐵盧,對理想的影響仍在持續。
3 月 22 日,理想汽車港股股價下挫約 11%。一天前,理想公告稱因訂單不及預期,一季度交付指引將降至 7.6 萬-7.8 萬台,較預期的 10 萬-10.3 萬縮水 24%。自 3 月初 MEGA 上市以來,理想市值已蒸發近四成,約 1220 億港元。
一季度交付指引的下降,與 MEGA 密切相關。接近理想的人士稱,由於內部對 MEGA 節奏判斷失誤,導致大量銷售資源分配失衡,這直接打亂了整個公司的產品矩陣佈局。
3 月 21 日,董事長李想向內部發出全員信,承認了 MEGA 的失誤,坦言這都是因為自己對於銷量和慾望有着過分追求。
去年 6 月底,李想曾公開表示 2025 年要完成 160 萬台、五千億營收的戰略目標,並將在 2026 年初予以驗證。如今看來,李想的高增長之夢大概率將化為泡影,終究是高估了自己。
“我們從上至下過於關注銷量和競爭,讓慾望超越了價值,讓我們原本最擅長的用户價值和經營效率顯著下降。對於慾望的追求,讓我們變成了自己討厭的人”。李想在內部信中如是説道。
面對當下的棋局,李想並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在迅速覆盤尋找出路。
接近李想的人士透露,“去年 Q4 促銷衝 5 萬輛,現在內部在思考究竟要做什麼,怎麼解決用户的需求。內部一直在反思,沒有抱怨別人”。
在對自己發出 “靈魂拷問” 後,李想懸崖勒馬,決定將經營效率放回第一位,打好地基,避免後續產生更大問題。
理想內部人士稱,“我們已經放棄了一部分銷量,利潤方面是要超越去年全年(Q1 整體毛利維持 20%,全年毛利計劃依然是大於 20%)”。理想方面希望今年的經營質量能夠向好,否則即便今年銷量上去,明年還會遇到更多問題。
有接近理想的人士透露,一季度前瞻預期下調後,今年理想原定 65 萬-80 萬台的目標也同步縮水,全年銷量增長率重新設定為 50%-70%,對應指引 56 萬-64 萬台。
至於預期退坡可能引發供應鏈成本的波動,接近理想的人士透露,目前已經與供應商都做好了溝通,“其實 80 萬的預期,市場並沒有全部相信,供應鏈和投資人一致的預期在 60 萬台左右”。
接下來,李想選擇重新聚焦 L 系列,穩住增程市場需求,全力守住主陣地。
理想內部人士稱,隨着近期宣傳和運營重點回到 L 系列,接下來理想的增長率能夠回到正軌。
今年肩負着上量目標的理想 L6 也箭在弦上,即將在北京車展前後登台。作為從成熟體系中跑出的產品,理想對其信心很足,內部預期 L6 月銷能穩定在 2 萬台。
對於如何挽救 MEGA,內部稱輿論壓力最高峰已過,後續會加強營銷,相信事態會向好發展。李想也表示 MEGA 會耐心地重走 0-1,並放棄全面開花的銷售策略,聚焦核心的用户羣體和高端純電消費能力強的城市。
不過理想不願意就此讓 MEGA 降價換銷量,依舊想守在自己豪華品牌的定位。
理想內部人士透露,目前 MEGA 的 NPS(用户淨推薦值)還不錯,這是該車未來體量提升的核心。其判斷,MEGA 今年的月均能達到 2 千台,年底有機會衝刺 4-5 千台的月度峯值,不過仍需觀察三季度的走勢情況。
而對 MEGA 戰略的調整,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理想純電戰略規劃。
有接近理想的人士指出,充電樁剛需論,是此前最大的誤判。理想將此前充電樁的佈局計劃,下調為城市內 1 萬根、高速 3 千根。此外,理想內部也在考慮,接下來純電和增程是否需要分成兩套體系。
從去年不可一世的狂妄,到如今成熟穩重地覆盤,MEGA 的折戟對李想來説或許並非壞事。
“我們需要腳踏實地的解決問題,對於組織是個好的警示和機會”,有理想員工對華爾街見聞表示,這是向理想華為學習的最好寫照,“自誕生以來,理想的每款車型或多或少都遇到過問題,覆盤會已經覆蓋了上百個人,這在別的公司很少見”。
此前,理想商業副總裁劉傑就向華爾街見聞表示,華為能快速覆盤、沉澱、向外界學習,“這是個非常可怕的能力”。
痛定思痛後,市場期待李想能夠戒驕戒躁,找回曾經優秀產品經理人的品質。而理想也能借此為接下來規模健康持續地上行,打下更紮實的基礎。
畢竟,想要在強敵環伺的環境下得到消費者、投資者的信任票,任何層面都不容有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