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BS: Key Issues of Concern for Overseas Institutions Currently

瑞銀指出,當前投資者普遍看漲股市,行業上更看好芯片業、製造業,“不着陸” 可能成為共識,商業風險會逐漸凸顯。
近期,瑞銀全球研究團隊在歐洲及北美舉行了客户會議,並就此總結出全球市場普遍關注的幾大焦點問題,反映了當前的投資者情緒及市場預期。
總體而言,投資者普遍看漲股市,地區上最看好美國市場,行業上更看好芯片業、製造業。部分年輕的投資者認為,儘管科技股可能傳遞出風險信號,但 AI 的發展將推動生產率提升和企業盈利趨穩。
瑞銀還指出,就整體經濟環境而言,“不着陸” 可能會取代 “硬着陸” 和 “軟着陸” 成為共識,商業風險可能會成為首要的投資風險。
投資者普遍看漲
瑞銀分析團隊指出,投資者目前普遍看漲股市,主要原因如下:
今年來全球市場屢創新高,並且熊市結束後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意味着還將繼續創新高(報告數據顯示,次年繼續上漲的可能性為 88%,通常平均漲幅為 10%);
投資者當下討論更多的並非 “硬着陸” 或 “軟着陸”,而是 “不着陸”,也就是美聯儲暫緩江西,美股整體呈現震盪走勢;
企業盈利有望逐步修復;
部分投資者還認為生成式 AI 有助於提高生產力。其中,40 歲以下的年輕投資者普遍看好 AI 技術發展將助力股市漲勢。
生產率增速是關鍵問題
瑞銀認為,最關鍵的經濟問題在於,在 AI 加持下,美國生產率是能加速至 2.5% 的水平還是持穩在 1.5% 的增長軌道上。
不過,這一問題並未得到投資者普遍關注,僅有四分之一的受訪客户表示了對這一議題的關注,這部分用户認為生產率的加速度將遠超 1%。還有投資者認為,去全球化、關税提高、去碳化會導致生產率下降。
瑞銀指出,如果美國的生產率能在 3 年內加速到 2.5%,那麼股權風險溢價(Equity Risk Premium,簡稱 ERP)將會從 4% 上升至 5.1%,市場將有 17% 的上升空間。
更重要的是,報告分析道,生產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市場信心。
比如在信息和通信技術革命期間,生產率的長期移動均值從 1.5% 上升到了 3.5%。
“不着陸” 成為共識
越來越多觀點認為經濟既不會 “硬着陸”,也不會 “軟着陸”,而是 “不着陸”——即經濟較長時間內保持強勁,美聯儲暫緩降息時點。瑞銀指出,有諸多因素支持樂觀的經濟增長前景。
四季度的財報季中,提及 “經濟衰退” 的企業數量幾乎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瑞銀認為,積極的財富效應、實際工資上漲、財政政策逐漸放寬、美聯儲有望下調利率中樞四個因素均有助於推升 GDP 增速。
此外,市場對一年後 1 年期的隱含利率預期已調整至 3.8%,一年通脹預期從 7 周前的 2% 上調至 3.9%,這可能也是經濟增長觸底反彈的標誌。
但瑞銀同時警告,投資者似乎過於看重財政政策和積極的財富效應。
商業風險開始凸顯
由於市場集中度增加,商業風險開始成為更首要的投資風險。
報告指出,今年以來,歐洲 3 只個股(LVMH、ASML、SAP)和美國 5 只個股(英偉達、Meta、微軟、亞馬遜、禮來)的漲幅分別達到 50% 和 64%,這顯示出十分顯著的超買勢頭。
瑞銀警告,如果以日本 “泡沫經濟” 和 2000 年科網泡沫為參照,當下 “過窄” 的漲勢可能會更久、更窄。
大多數瑞銀客户認為,參照 2000 年科網泡沫,現在相當於 1997-1998 年的階段。
科技股的危險信號
幾乎所有瑞銀客户認都認為,和 2000 年科網泡沫時期一樣,相較於應用端,設備製造端才是結構性多頭。
因此,有超過 80% 的客户看好半導體行業,絕大多數客户超配了 ASML、台積電、英偉達之一的股票,預計 2024 年將是人工智能商業模式走向落地或炒作的關鍵年。
瑞銀認為,科技股可能的風險源於以下幾個信號:
和盈利動能脱節。因為投資者可能會過於關注未來盈利而非當下盈利,這種情況更可能發生在芯片板塊。
市場估值過高,且估值佔 GDP 的比例 “不切實際”。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風險更多地發生在芯片板塊內。
PMI 指數日益失去指標意義
瑞銀認為,隨着 PMI 和名義 GDP 增長的脱鈎越來越顯著,PMI 不再具備信號意義。
報告指出,週期性行業越來越受到結構性故事(如電氣化、自動化)的驅動,而許多防禦性行業(如消費品、醫療設備、製藥除 GLP1 外)則面臨結構性挑戰。
投資者一致看多美國市場
瑞銀客户一致看多美國市場。瑞銀認為,需要提醒的是,美國市場是一個 “防禦性” 市場,如果全球 PMI 的新訂單指數在 6 個月內上升超過 2%,美國市場的表現往往會不如人意,因為其經營槓桿率是全球所有主要市場中最低的。

如何投資行業趨勢?
瑞銀及投資者們均認為,製造業的復甦現在要強於服務業,那應該如何投資這一趨勢?
瑞銀認為,應該通過投資 “銅博士” 獲利,因為銅價往往同時是製造業、投資密集型產業、電氣化金屬三大投資主題的先行指標。
此外,幾乎沒有投資者關注電信、飲料、公用事業及能源等行業,甚至是受益於電氣化的輸電、配點行業。但瑞銀認為,這些行業可能也是 “有趣” 的投資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