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celebration of NVIDIA is far from over.

時代造就的明星。

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周智宇
一週內,“爆炒” 英偉達的人,真切地經歷了冰火兩重天。
美東時間 3 月 8 日,英偉達上演驚天逆轉,股價從上漲 5.1%,跳水到大跌 5.6%,盤中振幅超過 10%。狂歡的音符戛然而止,當日英偉達市值縮水 1285 億美元(約合 9234 億人民幣),3 月 11 日繼續下挫 2%,不過盤後上漲了 1.88%。
顯然,市場已對英偉達的未來走向出現了較大分歧。
“木頭姐”(方舟投資 CEO Cathie Wood)就在 3 月 7 日對英偉達 “敲響警鐘”,警告其驚人的增長可能會放緩。她將英偉達與互聯網泡沫時代的思科進行對比,稱英偉達的 “思科時刻” 已經來臨。
在 2000 年互聯網泡沫頂峯,思科股價曾猛躥 71 倍,但隨着科網股泡沫破裂,思科市值在一年後就蒸發了九成,此後再未重回巔峯。
如今,乘着人工智能的火箭,英偉達僅用 8 個月,實現了從萬億到 2 萬億美元的飛速市值躍遷。今年 2 月底,超預期的業績公佈後,其股價再度 “井噴”,距離超越美股市值第二的蘋果,僅僅一步之遙。
對英偉達下一階段的走向,木頭姐持悲觀態度,她認為英偉達當前正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壓力。
不僅對手 AMD 在加大 AI 相關芯片的投入力度,英特爾也快馬加鞭。更要緊的是,英偉達的主要客户微軟、亞馬遜、谷歌、OpenAI 等都在積極研發自家芯片準備 “叛離”,它們都不希望在 AI 時代被英偉達卡了脖子。
市場情緒極端分化,貪婪與恐懼都在野蠻生長,在期權交易的催化下,英偉達 3 月 8 日股價發生劇烈震顫。
有機構投資人士向華爾街見聞分析,英偉達原本就波動率非常高,因此無論是看漲還是看跌期權價格都很高。時值上週五美股期權交割日,不少投資者行使了英偉達的看漲期權,促使期權交易商出售所持英偉達股票以解除對沖。
期權成交量的異動,放大了英偉達股價波動。據量化交易終端 StockWe 數據,當地時間 3 月 8 日 10:48 分,英偉達在 1 秒內出現了連續四個 3-4 億美元的巨大期權單成交,累計金額高達 16 億美元。
不過,摩根士丹利依舊樂觀地認為,英偉達還能繼續漲,無論從估值的角度還是從長遠看,都不能認為當前英偉達接近市場頂峯,否定了木頭姐的 “思科時刻” 論調。
摩根大通也在研報中指出,當前 AI 基礎設施投資熱潮僅僅處於初期階段,尚未達到 20 多年前互聯網泡沫的水平,且 GPU 投資才剛剛起步,供應鏈的投資增長將會對其產生乘數效應。
華爾街投資機構 Wedbush 指出,英偉達所遇的這波大規模拋售,並不暗示 AI 泡沫的到來,反而是部分華爾街基金經理低估 AI 潛力,以及投資者 “獲利了結” 操作的集中反映。
由此來看,市場仍對英偉達充滿期待。
眼下,英偉達仍還是 AI 時代的算力底座。CEO 黃仁勳認為,包括 Sora 在內的強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背後,行業硬件的升級換代仍處於早期階段。他預測整個行業會需要大約 2 萬億美元的英偉達芯片,才能滿足未來的算力需求。英偉達也給出 240 億美元的 Q1 營收指引,遠高於市場預期 219 億美元。
Wedbush 預測,今年科技企業在 AI 領域的支出佔比,將從去年的不到 1%,增至 8-10%,以加速完善 AI 應用端所需的硬件基礎設施,高築護城牆。市場研究機構 Gartner 預計今年 AI 芯片市場規模,將同比增長逾 25% 至 671 億美元,這一數字在 2027 年將達到近 1200 億美元。
這意味着在龐大市場需求下,“黃教主” 仍有望繼續鞏固王位。
面對攻擂者,英偉達並沒有坐以待斃,CUDA 計算平台及成熟的軟硬件生態是其堅實的技術護城河,與此同時 “黃教主” 也絲毫沒有放慢對產品的研發及迭代。
英偉達宣佈,在 3 月即將舉行的 GTC 大會上將發佈加速計算、生成式 AI 及機器人領域的突破性成果,市場預計其下一代 GPU 芯片 B100 將同步亮相,屆時 AI 市場將毫無疑問地被再次引爆。
對 “黃教主” 而言,這是打破市場分歧,再次證明 AI 芯片王者地位與實力的關鍵路演;對投資者來説,這也將是觀測其能否繼續大幅上行的窗口。
英偉達的高增長神話,似乎依舊在續寫,或許對手的環伺更激起 “黃教主” 的鬥志,加速起英偉達迭代步伐,而它將帶領科技公司和整個 AI 界走向怎樣一個新時代?或許這一兩年內就會有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