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買房客,炒爆香港樓市

華爾街見聞
2024.03.07 00:14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不少大買家一次性購入十套、八套,賭的就是未來。” 誰在搶房?為什麼急着在香港買房?這次 “撤辣” 是政策底了嗎?還有可能 “一路跌下去成為負資產” 嗎?

一週前,香港宣佈樓市全面 “撤辣”。簡單來説,非香港居民在港買房,此前要交共計 15% 的各類印花税,被稱為 “辣招”,除此之外,還有涉及二套、出售時間等限制措施,現在都全面取消。

這背後,是過去兩年,香港勞動力流失 14 萬的時代背景。為打開局面,港府先後放寬優才計劃、開通高才計劃,吸引內地精英赴港……這種種舉措,都為香港樓市如今的狂熱埋下了伏筆。

“撤辣” 帶來的税費顯著降低,極大地刺激了香港樓市。以至於,時隔半年,香港再次出現了 “日光盤”。在眾多搶房的人裏,不少都是內地買房客,他們中,有人連夜買機票赴港,有人豪擲上千萬掃房,有人為了子女教育倉促上車,還有人仍在來港的路上……

“地球人都可以來香港買房”

不到四天的時間,沒有經過任何推廣,僅僅靠着朋友圈的流量,鍾思旻剛建的 “香港地產交流羣” 就被加爆了。

香港樓市的突然爆火,始於一週前的一項舉措。2 月 28 日,香港宣佈取消實行 14 年的樓市 “辣招”。這意味着,所有住宅物業交易無須再繳付額外印花税、買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鍾思旻在朋友圈轉發這條新聞時配文,“地球人都可以來香港買房”。

“撤辣” 當天,鍾思旻在向所在房產公司的經理報告,“要從兼職轉為全職,正式去公司上班”。在香港,做房產中介需要持證上崗,鍾思旻是在疫情期間考下的從業資格證,之前一直作為兼職副業,“撤辣” 之後,有意向看房的人源源不斷,她決定大幹一場。

一時間,彷彿所有對樓市的信心都匯聚到了香港。根據中原地產統計,短短 2 月 28 日到 3 月 3 日五天時間,香港一手市場共錄得近 590 宗成交——這一數據是整個二月成交量的兩倍多。

如果只單獨看 “撤辣” 後的首個週末的數據,更多達約 452 宗,與上週同期相比的 24 宗猛增了近 18 倍。據香港媒體報道,“撤辣” 後的一週,有內地投資客斥資 2000 萬橫掃 4 個樓盤,平均每天的成交量達 110 宗。

在香港,人們對於上一個 “日光盤” 的記憶,還停留在去年 8 月份。那是長實集團油塘的 “親海駅 II ” 樓盤。相距半年,香港的這兩套 “日光盤” 有着相似的特點——超小户型(有 20 平方米的單間)、超低價格(不到 300 萬一套)、交通方便、升值潛力大。

▲ 在獅子山俯瞰香港全景。圖 / 視覺中國

這一場景似曾相識。香港媒體報道,“不少大買家一次性購入十套、八套,賭的就是未來”,而在 “撤辣” 之後,湧入香港買房的內地人更多了。以 “長沙灣 Belgravia Place” 為例,當天十年開盤,售樓處外,早上九點不到就有大量買家排起長龍。開盤後,在 4 小時內,138 套房子全部售空。

這種對於購房的熱情,甚至已經到了狂熱的程度。香港文匯網報道,有人專門趁着週末坐高鐵來香港,以千萬購入油塘親海駅海景 3 房;還有內地炒房團組團前來香港,斥資近 1 億元殺入香港樓市;不光買的是高性價比的項目,就連 “尚·珒溋” 這樣的高端項目,內地買家買起來下手也是相當迅速,有內地人 “撤辣” 當天就買下一套。

相比之前,對於內地買家或公司買家,在撤銷辣招之前,需要繳付樓價共 15% 的買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撤辣” 後,相當於約九折購房。

在鍾思旻看來,源源不斷地加羣需求,也印證了她的猜想。當 200 人的羣迅速滿人之後,不斷有人來私信加她,想讓她拉入羣。3 號早晨,她又新建了二羣,到了晚上九點之前,又湧進來 100 多人。

她自己也開始忙碌了起來,好迎接這 “潑天的富貴”。3 號下午,鍾思旻有位同事敲定了一筆訂單,看房者是一家四口,當場交了 10 萬元定金。問詢的人絡繹不絕,同事們大多不在辦公室,奔波在各個看樓處的現場。

誰在搶房?

鍾思旻的羣最早創辦於半年前,最初的目的本是給新獲批香港身份的人找工作提供 “考牌” 諮詢服務。內地人通過高才和優秀人才計劃獲得香港身份之後,需要續簽滿 7 年才能轉為香港永久居民,這 7 年裏,需要申請者有一份在港工作,而找工作需要持牌,“我教他們怎麼考,他們把身邊有意向移民的圈子給我,一舉兩得。”

“撤辣” 之後,羣內關於房子的討論突然增多,很大部分是去年取得了香港身份證的新居民。房子,成為他們不約而同關心的話題。

這也幫助了鍾思旻。因為當她説要轉為全職賣房時,經理最初並不樂意。當下市場火熱,持有上崗牌照曾中途轉行的人陸續回流,沒有全職做過的鐘思旻,並不具備競爭力。

但是,當聽説鍾思旻自身在創業做香港身份申請,經理的態度立竿見影地變化了,“這個資源正好是他要的”。對方馬上説:“那你來。”

而種種跡象表明,這一波 “撤辣” 背後,嗅到財富機會,最先出手的人之中,有不少都是抱着投資的目的。

在介紹房產資源前,鍾思旻通常首先會問:“你的預估價是多少?” 因為,在香港,幾百萬到幾千萬的房子都有,不同的房子對應不同的人羣,象徵不同的地位,也代表着不同的需求。

而以投資為目的的買房,通常有幾個顯著特點:第一是行動快,第二是小成本大量購買,第三是成交迅速。一名在香港幹了十年的房地產中介透露,當天工作日,他們同事的看房量暴漲了六倍,還有人一口氣買下了 12 套新房,尤其是週末,已經有 5 組客户訂了來香港的機票看房。

在香港已經買了三套房子的劉竟,對於香港樓市也有自己的看法。在這波 “撤辣” 裏,他準備以小換大,把自住的 600 尺(約 60 平方米)換成 1000 尺(約 100 平方米)。目前,他已經開始在香港的二手房 App 上開始看房了。

不過相比別人,他並不着急。他已經買下的三套房子,兩套是給父母和自己小家自住,剩一套用來出租。在他看來,現在能立刻簽單的都是投資客。而香港樓市的重新火熱,這只是個開始,因為在投資者之後,那些為孩子教育而來的新移民,“肯定要先選好學校,再定下住在哪裏,不會這麼快入手的”。所以,只要政策力度依然不變,他會持續看好香港樓市。

信心和狂熱混雜在一起,讓更多的人裹挾其中。2014 年來到香港的 Joyce,在 “撤辣” 當天收到居住在杭州的妹妹的消息,火急火燎地詢問 “什麼情況”。一個 500 人的羣,在五分鐘之內滿員,“都在討論來香港炒房買房的事”。

近一週,Joyce 的保險客户紛紛向她詢問買房的事。身份規劃和買房成為時興的話題,她與身份中介和房產機構都開啓了合作。

如今,房產中介成了炙手可熱的職業。這不僅因為,房產寄託着中產們升值的願望,孩子未來的依靠,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為順利在七年後拿到香港永居,需要有一份居住證明。如此一來,買下房子不僅可以租出去回收租金,還有利於獲得身份,一舉兩得。

如今,鍾思旻距離轉成永居還有 1 年,也計劃在這波 “撤辣” 之後挑選心儀的房子。

六年前,她也是為了孩子的未來來到香港。她的小女兒在香港出生,本身就有香港身份,為了讓大兒子也享受到香港的教育福利,夫妻倆本計劃由擁有博士學歷的丈夫申請優才,帶領全家移居,沒想到那一年通過率很低,丈夫落選了。鍾思旻毅然決定自己赴港讀研,成為中年留學的父母團一員,為孩子搏出一條少些競爭的新道路。

她在香港讀 MBA 時認識的人,多數有着和她有着相似的軌跡,都是 “在國內的房產中獲利的人”。當年幾十萬入手的房子,乘着時代的風口漲到幾百萬,房子成為財富增值的信仰。

這波人手裏捏着富餘的錢,到處投資,去過東莞,到過惠州,東莞最貴的片區松山湖,鍾思旻在那裏也買了一套房子。現在,對於這波人來説,能有在香港抄底的機會,不僅有利於孩子,“對於資產配置來説也是件好事”。

換句話説,無論是投資客,還是通過優才和高才計劃來到香港,送孩子到香港上學的家庭,本身就是中產以上的精英,具備相當的經濟實力。而這些人,正是這波湧入香港的買房人中的主力。

某種意義上,有能力在這個時代滾起財富雪球的羣體,也正是他們。

▲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圖 / 視覺中國

房價與代價

就在剛過去的 2023 年,香港房產還是截然不同的光景。鍾思旻沒有把它作為全職做的原因正在於此,“一年賣不到一套。”

經過三年疫情,加之當時 30% 印花税的辣招懸頂,香港房市持續走低。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2023 年,香港樓價全年下跌 7%,交投量縮減 5% 至約 4.3 萬宗的低水平。

一方面,新房賣不出去,另一方面,二手房和租房盤提成稀少,“500 萬拿 5 萬,地產公司扣掉之後,營業員手裏能有多少?” 鍾思旻評價,“不如去餐廳端盤子。”

不過客觀來看,香港的房價其實已經很高了,高到已經讓許多香港本地人感受到了壓力。

鍾思旻告訴每日人物,由於地少人多,哪怕是在郊區,一套 60 平方米的小三房,價格也能到達 500 萬。若在市中心,相同的面積,價格能翻三倍。

而與高昂的房價相對的,是香港極高的租售比。鍾思旻給一位顧客算過一筆賬:“一套 500 萬的房子,定金交三成,150 萬,貸款 30 年,月供 16000 港幣,而房子出租,是可以租 16000 的。” 這意味着,買到房子以後,房產持有者可以出手房子,“以租養供”。

這也是港漂心中的痛。因為放眼整個香港,16000 港幣的月租金,算得上是便宜的。高不可及的房價,衍生出了 “湯房” 和 “廳長” 等合租形式。湯房約等於大陸租房的隔斷,卻比隔斷小得多,常見的為 5-7 平方米,最多 10 平方米。而廳長,是將房子的客廳利用起來,在客廳扎一個帳篷居住。

▲ 圖 / 視覺中國


湯房和廳長的月租費用均較低,在 6000 到 7000 港幣左右,學生和剛步入社會的白領是租住湯房和廳長的主力。較低費用的代價是更加逼仄的空間,湯房只能放下一張牀和一張特別小的書桌。Joyce 在香港讀研時,就是 5 個人共享一間公寓。

而港漂心中的痛,卻是買房者眼中亮眼的好處。因為租售比越高,投資價值越高。

今年四十多歲的楊壘,從事國際貿易,家在廣東某地級市,總公司開在香港,常常往返於粵港兩地。為了讓兩個女兒脱離內卷的環境,他從小給孩子規劃的人生路線便圍繞香港展開:上國際學校,等初中後來香港上學,通過香港的 DES 考試(相當於香港的高考),入讀香港的大學,畢業後留在香港工作。香港收入高,只要解決了房子的問題,便是衣食無憂的安穩人生。

教育,是許多人選擇香港的重要原因。香港享受 15 年義務教育,不僅可享受優惠政策申請內地的大學,出國深造也有更多的機會。鍾思旻孩子就讀的香港學校,每年有幾個清北復交等高校的保送名額,“有名額的學校在香港不少”。

今年下半年,楊壘的大女兒就要來香港讀書了。他計劃在尖沙咀新文化廣場附近為女兒物色一套 1000 尺的房子。“撤辣” 之後,他看過一套 1900 萬的四居室,這價格比他過年前看過的一套相似的房子,便宜了將近 800 萬。

由於房子還有之前出租時與租客的手續沒辦完,楊壘計劃着這周從新加坡出差回來,落地香港後把事情敲定。對他而言,買房最重要的功能是自住,“就算哪天我不住了,拿出去出租,也是划算。”

像楊壘這樣,為了孩子教育來到香港,為了孩子讀書方便買房的內地人,不在少數。而 “撤辣” 的實施,加速了他們買房的決心,他們也成為買房者中,剛需的一員。

“户口” 與未來

實際上,奔赴香港買房落腳的歷史,“撤辣” 只是其中的一筆,真正的序章,很早就開始了。而房子的一切,與香港户口有着緊密的聯繫。

在許多影視劇中,香港是繁華都市的代表,象徵更好的收入、更公平的環境。港劇曾經是無數廣東孩子的電視劇啓蒙。在如此諸多經濟、文化加持下的香港身份,成為許多人的夢想之地。

要獲得香港户口,首先的途徑是生育。2012 年之前,父母雙方非香港户籍,孩子出生在香港,落地自動擁有香港永居身份,不僅可參加 DES 考試,還可以華僑生的省份,以優惠 150 分的成績參加內地的高考,很容易地進入名校。

鍾思旻的孩子就是在那之前出生的。她記得,當時的產房裏,媽媽們來自全國各地,“還有不少北上廣的媽媽”。

當時出生的孩子有一個專門的名詞,“雙非寶寶”。十餘年過去,這些孩子都長到了初高中的年齡,再過幾年就到了成家立業的時候,“家長手裏有閒錢的話,都會給孩子在香港準備一套房子”。

2013 年 1 月份,香港實施了 “零雙非” 政策,取得户口的方式變成了讀書。直到 2022 年 10 月,港府放開優才計劃,進一步刺激了人口向香港流動,這也成為樓市復甦的人口基礎。

當時,香港宣佈 “香港優才計劃” 開始不限人數。僅僅兩個月後,港府又啓動了 “高才計劃”,雙管齊下,旨在爭搶內地精英人才。截至 2023 年 11 月底,港府批准優才高才申請者達 12.6 萬,申請人數更是去年的 4 倍。

如今,2024 年,這一次香港 “撤辣”,終於從政策層面放開了香港樓市。

鍾思旻敏鋭地嗅到了機會,“我覺得這個就是政策底了,肯定會迎來一波上漲”。

她作為早年來到深圳,後來又去了香港的人,親歷了深圳樓市的牛市和熊市,親眼看着名下 2000 年和 2007 年分別入手的兩套房子價值不斷飛昇。現在,香港出現的情況一如當年。

不過,並不是所有獲得新香港身份的人都趕上了 “撤辣”。也有提早上車的人,只能望 “税” 興嘆。

畢業之後,Joyce 留在香港工作,從事理財諮詢和保險行業。待到第五年時,香港的購房政策是,沒有永居,買房要交 30% 的税。這對她來説是一筆巨大的額外支出。然而,五年來不斷搬家讓她十分痛苦,“非常想有自己的家”。由於租金昂貴,Joyce 覺得,與其給房東打工,不如自己有個房子。

最終,她交了上百萬的税,買下了一套小房子。擁有房子之後,過去三年房價的下跌和低迷的成交量讓她很擔憂,“會不會一路跌下去成為負資產?” 她相對悲觀,覺得 “撤辣” 刺激的房價提升,可能只是暫時的。

▲ 圖 / 視覺中國

眼下,這顯然不是湧入的購房者們會考慮的問題。香港購房從交定到簽署,需要經過事務律師的層層把關,有的耗時需要兩個月。與內地購房最後會把資產化作一張小小的房產證不同,香港的房子簽約時,是幾十本厚厚的 A4 紙,“拿個大袋子都裝不下,要拿行李箱去裝”。

未來的幾個月,也許能在香港的律師樓附近,頻繁看到拉着行李箱的人,他們懷揣着對財富升值的期待,加入新的資本遊戲——只不過,當風口過去,狂熱散去,誰也不能保證,自己就是最後的那個贏家。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