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硬科技霸場 MWC!小米 SU7 出征,華為搞大事,AI 炸了芯片窩

華爾街見聞
2024.02.27 06:01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中國硬科技霸場 MWC!小米 SU7 出征,華為搞大事,AI 炸了芯片窩。今年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 MWC 2024,成為了中國科技的主場。華為、小米、中興通訊等中國手機品牌和三星集中在同一區域,展示旗艦新機和技術,吸引了人潮。芯片巨頭高通和聯發科也展示了各類搭載自己芯片的產品和 AI 功能。展會上展示了中國企業在屏幕顯示和智能終端領域的身影。AI 成為所有科技巨頭擁抱的方向。

又一場消費電子產業盛會來了!

智東西當地時間 2 月 26 日西班牙巴塞羅那現場報道,太燃了!今年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 MWC 2024,成為了中國科技的主場。

今天一大早,踏着地中海沿岸巴塞羅那略顯熱烈的朝陽,智東西第一時間來到了 MWC 2024 的大會現場,與全世界的科技產業人士一同見證移動通信產業的最新技術和進展。

今年的大會現場人潮湧動,在不少展台上,每當有新的展示出現,其周邊都會迅速聚集起浩浩蕩蕩的人潮大軍。

在展會上,一眼望去,全是我們熟悉的身影:榮耀(榮耀 AI 全家桶炸場 MWC!CEO 趙明宣戰蘋果,解密平台級 AI 殺手鐧)、華為、小米、中興通訊等中國手機品牌和三星集中在同一區域,似乎在暗中相互角力。

華為與往年一樣,直接霸氣地承包了將近一整個展廳,終端和 ICT 業務分列展廳兩側。

榮耀、小米紛紛將自己的旗艦新機和看家本領技術都掏了出來,正面硬剛,好不熱鬧,甚至顯得一旁的三星都有些 “失寵”,人潮大部分都被中國手機品牌搶去。

榮耀 CEO 趙明、小米總裁盧偉冰等廠商高管均來到了展會現場,介紹自家的產品,並與現場的海外人士進行交流,這樣的情景並不常見,足見此次中國品牌對 MWC 的重視。

小米總裁盧偉冰來到 MWC 小米展台講解小米機器狗產品

另一邊,手機芯片巨頭高通和聯發科也是相距不遠,兩者不停地秀出各類搭載了自己芯片的產品,以及基於芯片實現的各類 AI 功能。

芯片 IP 巨頭Arm也來到了展會現場,不過其展示內容多為面向服務器市場的解決方案。

沒錯,與 CES 一樣,這一次 AI 再次佔據了全場的 C 位,成為所有科技巨頭擁抱的方向。

此外,我們還能看到不少中國企業的身影,如屏幕顯示領域的維信諾、智能終端領域的TCL、PC 及服務器領域的聯想、芯片領域的展鋭、AR 領域的XREAL等。

智東西與 XREAL CEO 徐馳在 MWC 展會現場進行了深度交流,對於蘋果 Vision Pro 給行業帶來的新動能、新變量,這位行業老兵與智東西分享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當然,還有微軟、谷歌、英特爾、AMD等海外知名科技巨頭也來到了展會現場,與中國企業同台競技。

智東西逛遍幾大核心展廳,也觀察到了幾大關鍵趨勢,藉此我們或許可以對 2024 年及未來的移動通信產業發展有更多有價值的思考和認識:

1、中國產品搶佔絕對的 C 位,中國科技走向世界舞台。

2、AI 依然是全場 “主旋律”,從 C 端到 B 端,從手機、PC 到通信技術。

3、終端廠商都更加聚焦設備互聯協同體驗。

4、噱頭少了,實打實地落地產品多了。

5、XR 領域略顯冷清,中國創企面對蘋果 Vision Pro 有自己的獨特思考。

接下來,智東西將帶你一文看盡本次 MWC 最搶眼的黑科技和最值得關注的產業趨勢。

中國科技搶佔 C 位,榮耀小米秀肌肉,華為全線出擊

首先,此次展會最明顯的一點感受,就是中國科技在世界舞台上擁有了更大聲量。

比如在智能手機領域,榮耀、小米、中興的展台火爆程度明顯超過了一旁的三星,海外人士對於中國廠商的新產品、新技術都抱有極高的興趣。

榮耀這邊將國內不久前發佈的 Magic6 Pro 和摺疊屏旗艦 Magic V2 RSR 保時捷設計版帶到了 MWC 上。

小米則是秀出了上週剛剛發佈的 “超大杯” 旗艦小米 14 Ultra,這些產品的附近可以説是各種 “長槍短炮”,海外市場對這些中國產品的關注度極高。

一方面,這些國產旗艦手機在配置上遠超同價位段的海外品牌機型,另外國產品牌機型往往會帶來不少軟硬件 “黑科技”,令人眼前一亮,例如榮耀的 “任意門” 一步直達、基於榮耀信任環實現的多設備互聯、小米澎湃 OS 中新加入的一系列大模型能力,以及小米榮耀手機各類抓拍、夜拍、潛望式長焦拍照等功能。

在展會現場,小米 CyberDog 2 機器狗展示了一項新技能——“跳羣舞”,這是相比發佈之初新增的技能,小米總裁盧偉冰還親自來到了現場,為大家介紹了機器狗產品的相關功能和背後技術點。

這也讓小米的機器狗展台成為了全場最火爆的展點之一。

除了機器狗,小米汽車 SU7 在海外的亮相也引來了不少海外人士的關注,這款產品是否會面向全球市場發佈,是現場不少人關注的問題之一。

另一邊的中興通訊,則展示了旗下努比亞的多款手機新品,其頗具特色、略顯誇張的背部鏡頭設計,也吸引了不少人駐足。

中興此次還展示了大量裸眼 3D 顯示設備,並讓大家看到了 3D 顯示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潛力。

與中興類似,聯想在現場吸引人羣最多的,是其旗下摩托羅拉品牌相關摺疊屏產品,從量產的摺疊屏手機到可以戴在手腕上的捲曲屏概念產品。

不過值得一提到是,此前我們在 CES 上看到的 AI Now 智能助手,並未在 MWC 展品上出現。

除了 To C 的一面,在 To B 領域,華為雲以及華為 ICT 相關產品和解決方案也成為第一展廳裏最吸睛的存在。

華為基於自身的軟硬件全棧技術,向行業進行賦能,這對於不少海外企業來説頗有 “降維打擊” 的意味。

華為運營商業務的各類解決方案展台前,都擠滿了詢問的海外人士,華為展台人員透露,華為目前在歐洲的業務增長情況非常好,得到了不少行業合作伙伴的認可。

手機芯片巨頭聯發科此次發佈了 5G-A 衞星通信相關技術解決方案,據稱其尚屬行業首次,可以預見,未來會有更多支持衞星通信的安卓手機會採用該方案。聯發科用一隻機械臂來演示衞星通信的過程,頗為直觀,吸引了不少參展者駐足。

其實這些中國品牌的產品、技術,我們早已不陌生,但毫無疑問,中國品牌對新技術的應用速度、產品的迭代速度、解決方案落地的速度、產品創新的形態多樣性、產品品類的多樣性,都超過不少海外科技巨頭。

中國科技,已經成為了 MWC 上毋庸置疑的焦點。

AI 仍然是主旋律,從芯片到軟件算法,從手機到 PC

從 2023 年年初至今,一年多的時間裏,AI 都是整個消費電子產業最核心的趨勢之一,尤其是以大模型技術為代表的生成式 AI,今年的 MWC 也不例外,AI 依然被所有公司所擁抱。

最明顯的一個感受就是,幾乎所有科技公司的 Slogan 裏面,都包含了 “AI” 的字樣。

比如高通、聯發科等移動芯片巨頭,紛紛在展區展示了基於自家芯片實現的各類 AIGC 功能,這些功能我們並不陌生了,從 AI 識圖、AI 語音閒聊、AI 圖片生成,到 AI 拍照摳圖處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通的展台上,我們看到了搭載高通自研 SoC X Elite 的筆記本電腦概念產品,其在處理 AI 圖片生成、AI 文本生成等方面,相比 x86 平台產品都有着顯著的能效比提升。

搭載 X Elite 的筆記本概念機

同時,前段時間的大火的、包含了諸多 AI 技術和 AI 大模型能力的 Ai Pin 也出現在了高通展台上。AI,還是 AI。

AI Pin

三星今年雖然在聲量上沒能贏過小米、榮耀等中國廠商,但在 AI 上,尤其是 AI 的海外市場落地應用上,三星也是不甘示弱。其實縱觀三星今年的產品和技術發佈,頗有 “All in AI” 的趨勢,在 MWC 上,三星也在展示如 AI 通話翻譯、AI 畫圈搜索、AI 錄音整理、AI 智能摳圖這樣的 AIGC 功能,Galaxy AI,在三星的展台上無處不在。

當然了,國內榮耀、小米、華為、OPPO、vivo 的手機也早已支持了大模型加持的各類 AIGC 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展會期間,谷歌發佈了九個安卓系統層面的新特性,幫助用户提升工作效率,仔細看去,這些功能有不少都與 AI 密切相關,比如在你開車的時候,AI 可以幫你總結消息回覆聊天;比如你可以直接在消息應用中跟 Gemini 聊天。

由於 MWC 展會相比 CES,更偏產業側而非消費端,因此在很多普通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廠商的展台上,我們看到的往往是面向產業側的解決方案。

比如在微軟、英特爾、AMD、谷歌這些我們熟悉的科技巨頭展台上,我們看不到 Copilot 助手、看不到搭載酷睿處理器、AMD GPU 的各種 PC 產品,也看不到谷歌在手機端剛剛落地的生成式 AI 功能。

我們能看到的更多是這些廠商在通信相關領域的一些解決方案,當然,這與 MWC 的主題也更加契合。

縱觀這些面向通信領域的產業解決方案,我們也能看到,AI 無處不在。每家廠商幾乎都將 AI 融入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中。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傳統廠商也在 AI 浪潮中找到了自己的新機會點。比如中國移動作為電信巨頭,發掘了不少在通話中應用 AI 的價值點。

電話方式相比互聯網通信,其實最主要的特點是陌生溝通,比如當我們生活中遇到需要撥打服務電話獲取服務時,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家中電器壞了,維修師傅無法通過視頻或圖片瞭解情況,消費者又不願意加微信等私人聯繫方式。

中國移動提供的能力,其實就是可以讓我們在這種情況下直接將視頻內容分享給對方,從而完成更高效的初次陌生溝通,在預定酒店時,酒店商家還可以直接在通話界面上呈現酒店商品的詳情,讓用户選擇更方便。

如今,科技廠商們做的事,大多是連接人和服務,或是在這個過程中提供自己的價值點。

對於更多像中國移動這樣的傳統行業巨頭,也正在積極尋找自身在 AI 新時代的價值點,AI,已然是他們尋找新增量的關鍵。

AI 大模型時代,智能設備互聯或遇巨大變革

今年的終端廠商們與往年一樣都是扎堆呈現,這樣我們也更容易看到另一個趨勢,就是各家都在重點展示設備之間的互聯協同體驗,尤其是手機、PC 和平板。

在三星、小米、榮耀的展台上,我們都可以看到手機、平板、PC、智能手錶等產品互聯協同的展示。

三星多設備互聯展示

的確,這早就不是什麼新東西了,但是在 AI 大模型爆發的這一新節點上,廠商們這樣的動作趨勢,是否有新的價值值得思考?

其實 AI 大模型讓智能硬件產品更 “智能” 這件事,帶來的一個非常直觀的結果,就是讓設備間的智能互聯有了新的突破機遇。

目前各家終端廠商都希望 AI 可以去理解用户、讀懂用户,實現主動的智能服務,大模型加速了這一進程,而主動智能服務必然涉及到服務、應用的跨設備流轉,因為用户的使用場景在不斷變化,每個場景、每個需求,都可能對應更適合的設備,AI 會智能判斷,並調用各設備的能力,這是目前的產業趨勢之一。

因此,多設備協同需要往前再邁進一步,從如何搞定協同,進階到如何搞定高效、更深層次的協同,比如設備之間能力的協同,應用、服務的跨設備流轉。在展會上,這些功能已然開始走入現實。

再進一步看,多設備協同,必然涉及到解決 “跨系統” 的問題,在系統層面做文章,也是現在幾乎所有終端廠商都在聚焦的方向,包括華為、榮耀、小米、三星、OPPO、vivo 等廠商。

今天谷歌安卓升級的九個新特性中,也有不少是提升設備互聯體驗的,這側面證明了這一方向得到了更多巨頭的認可。

在大模型時代,多設備協同必將迎來新的體驗革新浪潮,而廠商們要做的事,還很多。

“噱頭” 少了,真正推動產業發展的產品多了

從前文的趨勢總結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今年的趨勢更多是產業向的,而不是某項技術突然冒出來,或者某類產品突然冒出來。非常搶眼、吸睛的產品和技術早已不再是展會上廠商們展示的重點。

今年的 MWC,沒有炫酷的機器人產品,沒有造型奇特的智能硬件,有的更多是實打實的落地方案展示。

當然,這一方面可能會減少一些趣味性和吸睛度,比如廠商們在展台上展示的基本上都是已發佈的產品,還有一些是在剛剛過去的 CES 上發佈的新品,還有一些是基於已有產品的小幅迭代。

比如三星這邊,這次三星在 MWC 上分為多個分展區,包括三星電子和三星顯示。

在三星顯示的展台上,我們依舊能看到諸多柔性屏產品,折成各種 “姿勢”,有三折屏,有卷軸屏,還有我們在 CES 上看過的 360 度摺疊屏。

誠然基於 OLED 的柔性屏產品始終會是近年來屏廠們的發力重點,但對於 MWC 上的這些摺疊屏形態,我們都已經比較熟悉了。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此次還展示了一些 Micro OLED 屏解決方案,主要用於各類 XR 設備,三星未來聯手高通入局 XR 領域,不知其產品是否會搭載自研的 Micro OLED 屏幕。

此前蘋果 Vision Pro 的索尼定製 Micro OLED 一經亮相,就引起了業內廣泛關注,在與 XREAL CEO 徐馳的交流中我們也瞭解到,Micro OLED 是未來 XR 類產品的必然技術選擇。

在目前三星 “All in OLED” 的大方向下,其未來是否會推出能與索尼 Micro OLED 屏幕素質相當的產品,值得期待。

相比三星,其實國內參展廠商之一維信諾作為屏幕顯示領域的頭部玩家,展示了跟多相對亮眼的產品,比如邊框超窄的概念手機、既透明又可以觸控的柔性車載顯示屏,以及在未來能夠把整個手機屏幕變成 “天線” 的創新技術。

從現場實際觀感來看,這款概念機的邊框寬度幾乎僅相當於金屬本身的厚度,屏幕邊緣固有的 “黑色區域” 幾乎都被消除,正面看去是相當有衝擊力的,邊框遠窄於蘋果的 iPhone 15 Pro Max。

在與維信諾的交流中我們瞭解到,目前 OLED 這一技術路線的確是正處在一個 “蓬勃發展” 期,整個產業的景氣度較高,增量空間是很可見的,尤其是後續蘋果也會更多佈局 OLED 產品。

透明可觸控顯示方案

在中國顯示產業的崛起過程中,OLED 必然將會成為中國廠商與海外巨頭競爭的關鍵戰略要地,雖然充滿挑戰,但必須迎頭趕上。

正如前文所説,此次 MWC 上我們能看到的更多是既有方案,在 MWC 上發佈全新產品的廠商,並不多。

在這樣的背景下,榮耀旗下的首個 AI PC 筆記本電腦 MagicBook 16 Pro 就比較搶眼了,但就產品本身來説,新的不是電腦硬件本身,CPU、GPU 每年例行迭代並沒有非常大的看點,新的是榮耀將自己的平台級 AI 技術用在了 PC 的系統層面,這對於行業是有一定借鑑價值的。

廠商們雖然擁抱 AI,但此次展會上我們能夠看到的 AI 功能,相比去年並沒有非常大的區別,相比今年 CES 上展示的 AI 技術更是十分接近。

可以看到,AI 大模型帶來的第一波 “新鮮功能” 基本已經被廣大消費者所認知,而大家期待的 AI 大模型給我們生活帶來的 “質變”,或許仍然需要更多時日。

Sora 的火爆讓我們看到了 AI 理解世界的新未來,不過對於移動設備來説,將視頻生成功能落地在端側,在算力層面仍然有着不小的挑戰。

華為終端 ICT 多線出擊,出海生態仍是核心挑戰之一

既然是世界移動通信大會,華為自然是核心廠商之一,即使近年來終端業務受到制裁影響,華為的運營商業務以及更多雲業務仍然在海外市場有不錯的表現。

當然,對於華為,大家更為關心的還是它的終端業務。在 MWC 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華為最新的 Mate 60 系列產品,尤其是 RS 非凡大師版本,也引起了海外人士的高度關注。

華為 Mate 60 RS 非凡大師版

在與現場人員交流中我們瞭解到,目前華為在歐洲的手機業務仍在繼續,雖然很難,但還是 “不能放”,我們可以看到華為展示了華為移動應用生態 HMS 的一系列最新進展,比如對海外市場主流應用的覆蓋適配。

在華為展台上,我們也可以看到華為最新的平板、PC 筆記本電腦和智能手錶產品。這些產品對於海外人士來説有着不小的吸引力,現場大家討論的熱情非常高漲。

當然,華為人士也坦言,華為手機在海外市場最大的問題還是生態體驗上可能會存在一些不便,GMS 服務的缺失在某些應用和場景中還是會有一定影響。

在他看來,目前華為已經完成了 “純血” 鴻蒙的構建,但如果在海外進行落地,面臨的最大挑戰可能仍然會是開發者的動員和生態的建設。

蘋果 Vision Pro 並未帶來 XR 新 “湧現”,對話 XREAL CEO 尋找行業答案

今年 2 月,蘋果 Vision Pro 正式發佈,一時間引起了消費者和產業的廣泛關注,成為了燃爆全球科技圈的熱點事件,然而在今年的 MWC 上,我們並沒有看到多少 VR 或 AR 品牌佔據舞台 C 位。

TCL 展示了旗下的一些既有 VR 頭顯產品,高通作為芯片供應商,也在展區呈現了一些 PICO 和 YVR 的 VR 頭顯產品。

TCL 旗下 RayNeo X2 Lite
高通在展區展出的部分 VR 頭顯產品

蘋果 Vision Pro 的出現對行業究竟意味着什麼,對產業鏈又有着怎樣的帶動作用,對於國內眾多 VR/AR 創企們來説,又該如何反應?對此,XREAL CEO 徐馳與智東西分享了他的想法。

在徐馳看來,蘋果 Vision Pro 最大的意義,或許在於市場教育,它讓更多普通人看到了什麼是 XR,讓蘋果這款產品成為全社會討論的熱點,俗話説,破圈了。

作為全新的產品和技術,其必然有一定的迭代週期,不可能從一開始就是完美的。蘋果 Vision Pro 讓所有人相信空間計算是未來,在顯示、交互等方面樹立了很多行業的新標準,但同時大家也明白了一件事:Vision Pro 還遠未走到當年 “iPhone 4” 的階段。

而對於中國廠商來説,這正是機會所在,時間還是有的。

目前,XR 產業正越來越熱鬧,Meta、谷歌、三星等還外巨頭也會有更多新動作。

在徐馳看來,儘管發展多年,AR 產業整體仍然處於早期,也就是 “上半場”,這段時期,廠商仍然需要依靠硬件上的差異化打造優秀產品,把量做起來,然後才會迎來下半場軟件、生態的競爭。

因此 XREAL 要做也正在做的,就是加大產業鏈上游的投入,增加技術研發投入,實現更多自主可控的技術。徐馳説,XREAL 要像大疆學習,衝在最前面,把產業鏈的問題自己搞定。

據瞭解,以 XREAL 今天發佈的 XREAL Air 2 Ultra 為例,除了索尼的屏幕,其其餘零部件均已實現國產,光學方案也完全是 XREAL 自主可控的技術。

可以看到,蘋果 Vision Pro 的出現,雖然對 XR 產業鏈有着積極推動作用,但廠商們對於這款產品的態度仍然是謹慎樂觀的。

空間計算時代的紅利,不太可能由蘋果一人吃下,中國廠商們的機會,仍然很大。

結語:務實中不乏亮點,AI 穩步迭代,消費電子產業回暖進行時

在來到展會現場之前,我們就預料到 AI 將會是全場的主旋律,事實果然如此。但在此之外,大會給我們更多的或許是思考。在 AI 新時代,每個企業在每個賽道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不盡相同,想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並且踏踏實實的執行,是遠比在現場做出一些具有 “噱頭性” 的展示方案更重要的事情。

當然,AI 技術作為當下科技產業的 “明珠”,也在快速迭代,在消費電子各類產品中的應用愈發成熟。

雖然產品難以給我們帶來太多的新鮮感,但縱觀整個展會期間參展者們的熱情、擁擠的人潮和隨處可見的激情討論,消費電子產業的回暖或許正在加速到來。

本文作者:雲鵬,來源:智東西,原文標題:《中國硬科技霸場 MWC!小米 SU7 出征,華為搞大事,AI 炸了芯片窩》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