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ng Chengfei: Real estate is likely to hit bottom around 2024, and small-cap stocks may shine in the future.

市場最耀眼明星可能換一批股票
核心觀點:
1、我們預測房地產市場可能將迎來最後的衝擊波。
中國房地產這次的調整是陰跌模式,從量的角度看,2022 年、2023 年已經下降了 40% 多, 2024 年有可能還繼續下降,只要 2024 年再下降一點,基本上就已經腰斬。
2、地產銷售大概率會在 2024 年見底。
和美國房地產投資佔 GDP 比重比較,2024 年很有可能會靠向日本和美國的低點。
和東北比較,既然東北能在一半左右的位置企穩,2024 年全國總量已經跌掉 49% 了,有可能會降到一半左右,可能會後面慢慢企穩,這也是個支撐。
3、2024 年房地產對於實體經濟量上的拖累,可能會覺得比 2023 年更寒冷一些。
4、對 2024 年行業景氣的判斷是,消費、科技在 2023 年下半年就已經開始見底往上走,2024 年它的景氣週期是往上走的,新能源可能還是從高點再往下走。
5、未來這段時間市場風格會發生轉換。只要市場企穩,市場的最耀眼明星可能會換一批股票。
和 70 年代美股 “漂亮 50” 和 2005-2007 年 A 股市場行情對比後,都得出相同的結論,在市場下跌時,小盤股跌幅更大,但只要市場企穩後,會發現風格也發生了切換,切換到小盤股上。
6、如果是低風險的偏好投資者,我覺得紅利板塊還是有新意的,過去兩年表現不錯,未來仍值得期待。
1 月 30 日下午,睿郡資產管理合夥人、首席研究官董承非在 2024 年睿郡資產年度思考交流會中,結合房地產、未來市場風格和高股息策略作出上述分析和判斷。 
董承非,上海交大數學系碩士,21 年證券從業經歷,17 年投資經歷,曾歷任興證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研究部總監、基金經理,任期內管理的基金 10 獲金牛基金獎,兩奪 “千里挑一” 的晨星大獎,管理公募基金規模最高達 700 億。
上次董承非發聲還是在 1 月最新的月報中,他用 “奇怪” 二字形容 2023 年 A 股走勢。他指出,2023 年的市場是一個比較奇怪的市場。主流指數都是下跌的,權益基金基本上都是下跌的,各類投資者的情緒也不高,但全年統計下來,55% 的個股都是上漲的。
談及對未來市場風格的判斷,和此次認為轉向小盤股的觀點一致,他認為,市場企穩後,代表未來方向的一些中小市值的股票會有比較好的表現。
以下是投資作業本課代表(微信 ID:touzizuoyeben)整理的此次董承非分享的精華內容,分享給大家:
今天跟大家彙報交流三個話題。第一個話題是關於房地產市場的看法。第二個話題是關於未來市場風格的思考。第三個話題是對當前市場熱議的高股息策略的看法。
房地產將迎最後的衝擊波
首先,我們來探討第一個話題,即房地產市場。
我們對房地產市場的態度相對樂觀,使用 “最後的地產衝擊波” 這一表述,意味着我們預測房地產市場可能將迎來最後的衝擊波。
其實所有資產價格,無論是股票還是其他類型,都存在兩種調整模式:一種是陰跌模式,另一種是快跌模式。
房地產做橫向的歷史比較時,也會發現有兩種調整模式。
一個發生在時間較遠一點的日本,它是非常典型的陰跌模式,它的時間跨度非常長,無論是從量還是價格上,基本上前後持續將近 20 年。
什麼叫陰跌模式?每次的幅度不大,每一年的調整幅度不大,但每一年都處在下降通道中,這種模式其實比較磨人。
另外一種模式,2008 年發生在美國。由於房地產的調整帶動了美國的次貸危機。所以這種模式非常劇烈。
由於衍生品把整個美國的金融市場攪得天翻地覆,所以它的新房銷售量可能也就是三四年的時間,下跌了將近百分之五六十。
中國這次的調整,到底是哪種模式?我傾向於是前者。第二種模式我們應該是以一種快速出清的方式在調整。
2022 年、2023 年從量的角度來講,基本上已經下降了 40% 多,2024 年有可能還繼續下降,所以這個幅度還不好判斷。
但是隻要 2024 年再下降一點,從整個量的角度來講基本上已經腰斬。
也就是可能 2 到 3 年時間,商品房銷售基本上只有高位一半。
地產銷售大概率 2024 年見底
那到底多少面積企穩,其實賣方有很多研究,基本上可能是 9 到 10 億平米或 8 到 10 億平米。
因為 2023 年基本上是 10 億出頭一點,2024 年可能會落到這個中樞附近,也可能會跌破中樞一點。
跟美國房地產投資佔 GDP 比重比較,我覺得 2024 年很有可能會靠向日本和美國的低點。
另外一點,我也是受高善文博士的啓發。

但對於東北市場來講,如果以 2017 年為基數,2018 年就開始調整。2018 年它整個銷售面積處在下滑的過程中。截止到 2022 年基本上只有 2017 年一半。
2023 全國個別地方的下滑幅度非常大,但實際上東北 2023 年的數據只有略微的下滑。
所以東北可能就是跌的早,幅度也足夠,企穩就早一點。
既然東北能在一半左右的位置企穩,那 2024 年全國總量已經跌掉 49% 了,那 2024 年有可能會降到一半左右,可能會後面慢慢企穩,所以這也是個支撐。
所以無論是和國外比較,還是和東北比較,大概率 2024 年能夠看到地產銷售、新房銷售的見底企穩,當然這個底在什麼數量級還不確定。
2024 年地產對實體經濟拖累,可能更覺寒冷
在 2024 年,地產對經濟的影響可能還會比較嚴峻,主要原因是什麼?因為投資。
新房的銷售是一個先導性指標,投資是一個滯後指標。
用平板玻璃看,它 80% 的下游應用是建築行業。我們用它來模擬整個房地產對實物的消耗,2023 年截止到十月份的數據略微下滑,但幅度不大。
所以如果新房銷售和開工從高位下來已經腰斬的話,因為時間的滯後,2024 年房地產對於實物消耗的下滑幅度可能會擴大,對於實體經濟量上的拖累,可能會覺得比 2023 年更寒冷一些。
但前瞻性指標還是更重要一些,前瞻性指標如果能夠見底企穩,後續整個上下游好轉也只是時間問題。
地產銷售大概率會在 2024 年見底。但是由於投資的滯後性,地產對上下游的拖累依然存在。
如果隨着時間推移,地產這個最大負面因素對經濟拖累告一段落後,宏觀上大家會預期企穩。
2024 年行業景氣判斷:消費科技景氣週期向上 新能源從高點繼續向下走
預期對於資本市場非常重要。可能對資本市場屬於重大的基本面改變。
傳導到資本市場股價表現,取決於風險變量,這個圖表明瞭我們對 2024 年行業景氣的判斷。
我們覺得可能消費、科技在 2023 年下半年就已經開始見底往上走。
只是這次的復甦可能會是種比較偏弱的復甦。所以在不同場合也會説,這次科技是一輪比較長週期的景氣。但無論怎麼樣,2024 年它的景氣週期是往上走的。
地產行業前面説了, 2024 年還處在前瞻指標企穩。但實際上它的拖累還是比較差的。新能源可能還是從高點再往下走,因為它 2023 下半年才惡化,還需要供需矛盾錯配導致的供過於求的一定時間消化。
對於順週期,代表是大宗商品,從 2015 年以來,基本上還處在比較高景氣度,像銅價的需求還比較高,所以這地方也不做判斷。
和美股 A 股兩階段行情對比 市場風格可能會轉換到小盤股
第二個話題迴歸資本市場,這次聚焦對市場風格的判斷。
目前指數處在一個低位,估值倍數處在歷史的最低點,但從風險溢價的角度講,處在歷史的次高位。
也就是説大家對於不確定性給予了非常高的預期。
整個行情是從 17 年開始 A 股從核心資產整個一輪牛市再變成下跌市。
從直覺上來講,歷史上有兩個階段非常有可比性,特別是第一個階段,就是美國 70 年代初的漂亮 50 行情。
第二個階段就是 2005 到 2007 中國 A 股市場的行情。
然後通過和二者的比較(編者注:將 A 股 2017 年到 2023 年行情和美國漂亮 50 行情、A 股 2005 年-2007 行情對比),居然最後都得出了同樣的一個結論,我斗膽,把這個給大家呈現出來。
第一,和漂亮 50 比較,我前面也説了,如果我們把這個行情斗膽來説,從 2017 年到 2023 年可能是完整的一輪中國核心資產從開始到出現泡沫,然後慢慢下跌,直到現在為止一個比較匪夷所思的低位。
可以比較的是美國從 70、71 年直到 74、75 年間的行情,72、73 年高點階段產生了最優質的 50 家公司——“漂亮 50”,,也是出現了漂亮 50 泡沫,從泡沫再到崩潰的階段。
這幾年(2017-2023 年 A 股)和美國那幾年(70 年代 “漂亮 50” 泡沫出現到崩潰)可能有九成以上神似。
第一個相同是,明星標的基本完全一樣,都是非常優質的上市公司。
用核心指標 ROE 衡量,ROE 高公司賺錢能力強,而且 ROE 長期穩定,比市場平均中樞高很多。
左邊這張圖是漂亮 50 的 ROE 和標普 500ROE 比較。右邊用茅指數和滬深 300 的 ROE,發現這些公司都非常優秀,時間很長、市值很大,所以有非常多粉絲。 
第二,宏觀背景相同。
美國 1970-1971 後,基本上一輪衰退結束,從 1971 到 1973 年也是兩年的經濟增長期,企業的盈利比較強勁。
回頭再看 2019-2020 年,中國的經濟也非常好,但由於各種約束條件,資源稟賦是向大企業集中的。所以越大的企業增速越好,也是非常的相似。
此外市場股票的推動都是機構投資者。美國可能是養老金的推動,中國就是公募基金、公募私募這幾年的發展。
第三,為什麼會出現漂亮 50 和核心資產行情?相像的地方是,以前都是炒題材,炒概念,都受了傷,所以迴歸到企業投資的質地,迴歸到本源。
然後慢慢的大家認同度越來越高,認同後先是出現重估,然後出現泡沫。
漂亮 50 和核心市場的結局,無論原因還是結果,都非常相似。
相似的地方在哪?1973 年後,這張圖黃色的線是美國 GDP 表現。

會發現 1971-1973 年,美國兩年 GDP 是高增長,低通脹階段。
但實際上 1971-1973 年後,美國通脹開始往上走, CPI 在 1973-1975 年從 4% 不到衝到了 12%。
高 CPI 後美國的 GDP 就開始掉頭向下,成了衰退。
會發現跟我們 2022-2023 年比,原因可能不一樣,但實際上表現是,因為疫情、房地產的原因,經濟壓力也蠻大的。
所以優質資產追捧到樂觀以後,突然間遇到了宏觀下滑,相當於來了急剎車,導致投資者情緒下降幅度非常大。
漂亮 50 跌幅也比市場平均跌幅大很多。結束後,發生了什麼事情?

漂亮 50 以後,市場企穩,美股走出了歷史上最大的一輪小票行情。長達快十年的小盤股行情,市場大盤股可能也在漲,漂亮 50 也在漲。
但漂亮 50 沒有太多的超額表現,超額表現是來自於小市值的上市公司。
和漂亮 50 比,無論是前半場(上漲階段)、下半場(下跌階段),基本上市場風格都會發生非常大的切換,去追逐新的經濟動能、以小盤為代表的新力量。
第二個比較,和 2005 年-2007 年的核心資產行情有一定的相似。
第一,明星標的都是好公司。
2005-2007 年有點大的牛市,中國經濟增長很快。
以招行、萬科、平安為代表的,實際上是跟宏觀相似程度更近的公司,是市場的明星股,公司也是非常優質。
第二,在我看來推動市場的資金非常相似,是公募基金大發展的第一個階段。
從可能不到 5% 的話語權最終上漲到將近全市場 40% 的話語權。
下半場也有一點類似的地方,2008 年金融危機後中國跌的也很厲害,如果 2009 年剔掉後,其實從 2010-2014,風險溢價一直也居高不下。
會發現 2013-2015 年市場是以創業板為代表的中小市值公司是市場的明星。
前面講美國 70 年代小盤股的行情也是這樣子。在市場下跌時,小盤股跌幅更大,但只要市場企穩後,會發現風格也發生了切換,切換到小盤股上。
漂亮 50 和 2005-2007 都得出相同的結論,就是市場的風格在未來比較長的時間裏,都會發生一些切換。
既然是舊的動能拖累,如果宏觀經濟企穩,因為社會經濟要進步,只能寄希望於新的經濟增長點。
有沒有新的新興產業?有沒有小公司?由小長大,這個對於資本市場和整個經濟體非常關鍵。
所以猜想可能未來這段時間市場的風格會發生轉換。
只要市場企穩,市場的最耀眼明星可能會換一批股票。
紅利策略未來仍值得期待
第三個話題,高股息策略。
今年開年以來只有這個策略還行,其他的都歇了。
大家明顯感覺到資金由於風險偏好的降低,所以整個中證紅利指數表現非常的搶眼。
首先從相對估值的角度上,紅利指數的估值還是最低的。無論跟滬深 300、滬深 500、還是跟創業板指相比,確實還是明顯低於其他指數。
第二,目前為止它的銀行股息收益率還很有吸引力,很有新意。
中證紅利指數當前接近超過六個點的分紅收益,在整個無風險收益率再次往下走的大宏觀背景下,分紅收益還是蠻可觀的。
第三,從風險的角度來講,唯一的風險就是,裏面的權重行業週期性還是蠻重的。
主要兩個行業,金融和能源,佔比加起來有將近四成。
看整個滬深三百指數,目前的股息率都還是有吸引力的。
基本上滬深 300 也是超過三個點的股息率,在目前無風險應該是二點幾的情況下,滬深 300 指數的分紅收股息率都有一定的吸引力。
也印證現在資本市場,在各種因素衝擊下,投資者也比較悲觀,風險溢價比較高,整個估值確實比較低。
無論是對大機構還是很多投資者,如果是低風險偏好投資者,紅利板塊還是有新意的。
從這個角度講,我們的判斷是紅利策略。過去兩年表現不錯,未來還值得期待,今年開年表現的這麼好,也有它的合理性存在。
董承非從業證書編號:F0330100010022

更多大佬觀點請關注↓↓↓

來源:投資作業本 Pro 作者 張書鵬 王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