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billion AI giant "A splits H" IPO launched: iFlytek Medical submits application to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華爾街見聞
2024.01.31 02:29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AI+ 醫療” 概念

1 月 26 日,訊飛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訊飛醫療”)向港交所遞交了 IPO 申請。

作為訊飛醫療的母公司,科大訊飛(002230.SZ)持有其 52.47% 的股份。

此次招股書的披露,亦讓外界一窺科大訊飛的醫療板塊整體運行情況。

具體來看,訊飛醫療主要為醫療機構提供電子病歷等信息化服務,真正的付費者系各地的衞健委。

報告期內,訊飛醫療仍處於虧損狀態。2021 年、2022 年收入分別為 3.73 億元、4.72 億元,同期歸母淨虧損分別為 0.84 億元、1.89 億元。

訊飛醫療的現金儲備有限,截至 2023 年 9 月末賬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 0.58 億元。

此番 IPO,訊飛醫療吸引市場焦點之處在於其於 2023 年 10 月推出了號稱表現優於 ChatGPT 的 “訊飛星火醫療大模型”,但此次招股書對於該大模型的具體運行情況並未有詳細的數據披露。

ToG 的生意

從製藥到問診等各個環節都有人工智能的身影,插上人工智能翅膀的醫療給予資本市場更多的想象空間。

2023 年 6 月開始,AI 製藥企業英矽智能、晶泰科技先後向港交所遞交了 IPO 申請。

如今,聚焦問診環節的訊飛醫療也向港交所發起了衝刺。

這一刻,訊飛醫療已經等了 30 個月——2021 年 8 月 4 日,科大訊飛(002230.SZ)發佈了籌劃分拆訊飛醫療上市的公告,但至此後便杳無音訊,直至今年其 IPO 計劃才正式落地。

目前訊飛醫療的收入來源主要分成基層醫療機構服務、醫院服務、患者服務和區域管理平台解決方案四大板塊,其中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是主要收入來源。

2021 年、2022 年,基層醫療機構服務分別創收 2.16 億元、2.98 億元,佔比分別為 57.90%、63.20%。

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涉及智醫助理、慢病管理,背後的買單者是各地的衞健委。

“我們主要與當地衞健委簽訂協議,向其及其監管的基層醫療機構提供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我們通過遠程支持及現場協助提供支持。我們亦於項目實施後提供持續服務,包括軟件更新及醫學知識圖譜更新。” 訊飛醫療表示。

智醫助理主要為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生提供 AI 輔助診療,涵蓋智能問診、病例規範質控等各類服務。

截至 2024 年 1 月下旬,訊飛醫療的智醫助理已經覆蓋全國 30 個省份,協助基層醫療機構提供 2.8 億份電子病歷和 7.4 億次人工智能輔助診療建議。

2022 年,智醫助理已經創收 2.17 億元,撐起了訊飛醫療收入的 “半壁江山”。

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2022 年智醫助理的收入位居中國基層醫療機構臨牀決策支持系統市場的第一名,市場份額達到 76.6%。

此外,智醫助理還融入了基層醫療業務、家庭醫生簽約等系統服務,可以為基層醫療機構提供綜合信息化解決方案。

據訊飛醫療介紹,智醫助理是全球首個且是唯一一個通過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綜合筆試)的智能解決方案。其中,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分成綜合筆試、實踐技能。

不過這或許很難證明智醫助理具備獨特競爭力。

公開資料顯示,尚未經過專業醫學知識訓練的 ChatGPT 同樣通過了執業醫師資格考試。

2023 年 2 月,ChatGPT 通過了美國執業醫師考試;同年 6 月浙大二院神經外科吳承瀚團隊研究證實 ChatGPT 通過我國的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實踐技能)。

“依靠刷題,電腦通過醫師執照考試已不是新鮮事。這件事的特殊意義在於,ChatGPT 並不是為了針對任何考試而訓練出來的專業模型。它的知識面更廣泛,更像是一個飽讀詩書的學者,同時也是精通冷知識與生活小常識的小天才,而且順帶一提,它還可以通過醫師執照考試。” 吳承瀚曾對此評價道。

2023 年以來 ChatGPT 橫掃各行各業後,同年 10 月訊飛醫療推出了訊飛星火醫療大模型,可用於超 300 種醫學場景。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峯曾在 2023 科大訊飛全球 1024 開發者節上指出,訊飛星火醫療大模型在醫療海量知識問答、醫療專業文書生成等方面的問題解答率均高於 GPT4。

此次招股書則稱 “訊飛星火醫療大模型已經過嚴格的評估,並在醫學場景中的各種 NLP 任務中表現優於 GPT。”

但關於訊飛星火醫療大模型具體優於 GPT 的數據以及更多運行情況,此番招股書並未對此做出更為充分的披露。

大模型概念 B 面

儘管有醫療大模型等亮眼概念的加持,但訊飛醫療的整體業務實質就是為醫療機構提供電子病歷、在線診療等智慧醫療服務。

A 股和港股市場均曾經迎來以衞健委或醫療機構為主要客户羣體的智慧醫療服務商登陸資本市場。

2023 年 9 月登陸港股市場的東軟熙康(9686.HK)正是以城市為切入口,為一定區域內的患者提供聚合醫療機構的線上診療、預約掛號等各類服務的雲醫院平台,買單者正是各地的衞健委;早在 2011 年就登陸 A 股的衞寧健康(300253.SZ)主要為醫院提供臨牀信息系統、電子病歷、在線診療等智慧醫療服務。

訊飛醫療目前的業績情況和東軟熙康相似,均處於虧損狀態。2023 年前三季度,訊飛醫療的淨虧損仍達到 1.59 億元。

對此,訊飛醫療確實正在尋找新的出路——將客户羣體從衞健委/醫療機構擴大至 C 端患者。

一直以來,語音識別技術都是訊飛醫療的重要技術優勢,例如訊飛醫療的語音識別技術支持語音版的電子病歷生成。

“利用先進的醫學語音辨識及醫學影像辨識技術,我們提供 AI 賦能的話筒 “訊錄”,支持基於語音的電子病歷生成,幫助醫生提高工作效率。” 訊飛醫療支出。

訊飛醫療正在將這一優勢拓展至智能硬件設備領域。

目前,訊飛醫療為患者提供助聽器等在內的智能硬件設備、智慧醫院患者服務與診後管理等在內的患者服務。

但該板塊收入規模相對有限,2022 年創收 0.27 億元,僅佔比 7.80%。

不僅如此,患者服務的毛利率也低於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板塊。2022 年患者服務的毛利率為 39%,較基層醫療機構服務低了 14.4 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訊飛醫療的銷售支出並不算低。

2021、2022 年和 2023 年前三季度銷售開支分別為 0.91 億元、1.60 億元和 1.29 億元,佔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24.3%、33.9% 和 39.7%。

與此同時,訊飛醫療的現金並不寬裕,截至 2023 年 9 月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金額僅為 0.58 億元。

IPO 迫在眉睫,但訊飛醫療的業務是否足夠吸引資本市場,仍待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