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車企價格戰:誰是雪鐵龍 C6,誰又是比亞迪

華爾街見聞
2024.01.24 07:00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2024 年車企價格戰仍將延續,新能源車企增速承壓,需要提振銷量。特斯拉降價引發了汽車圈的價格戰。雪鐵龍 C6 在 2023 年的價格戰中降價 9 萬元,成為熱門車型。特斯拉在過去的一年裏對 Model 3 和 Model Y 進行了多次調價,其中降價次數多於漲價次數。特斯拉成為了將價格戰玩到極致的企業。價格戰仍在繼續,對於車企來説,是否還有足夠的子彈去打?

特斯拉又降價了,這是發生在 1 月 12 日的事情。

當天,特斯拉官網發佈信息,Model 3 後輪驅動版和長續航版分別降價 1.55 萬和 1.15 萬元,使得 Model 3 的起售價降為 24.59 萬元,Model Y 後輪驅動版則下降 7500 元。

這一 “突如其來” 的降價,讓本就 “草木皆兵” 的汽車圈迅速籠罩在 “價格戰” 的緊張氛圍中。要知道,在剛剛過去的 2023 年,打響 “價格戰” 第一槍的正是特斯拉。

2023 年 1 月 6 日,特斯拉將 Model 3 的起售價由原來的 26.59 萬元降至 22.99 萬元,22.99 萬元是 Model 3 的歷史最低價。當時,外界一度盛傳,Model 3 有可能降至 20 萬以上,特斯拉還將推出 20 萬以下的新車。

最終,這兩個傳言都未成真,但引來了小鵬、蔚來、哪吒、比亞迪等品牌的 “跟注”。

當年 3 月,東風汽車的促銷活動將 “價格戰” 推向了高潮,雪鐵龍 C6 共創版直接補貼 9 萬,這款車長近 5 米的 B 級車,裸車價低至 12.19 萬元,與卡羅拉、速騰等 A 級車的價格相當。雪鐵龍 C6 多次登上熱搜榜,甚至出現了外地人去湖北 “搶車” 的事情。

“價格戰” 三個字,也是貫穿整個 2023 年汽車圈的關鍵詞。

如今,價格戰沒有熄火的跡象,但在這個戰場上的車企,還有子彈去打嗎?

奧迪 A4 賣到 30 萬元,還是 2 年前

“都説中國企業擅長打價格戰,但現在看來,特斯拉才是將價格戰玩到極致的企業。” 一位傳統車企的銷售人士向作者感嘆。

根據作者統計,2023 年至今,特斯拉共針對 Modle 3、Model Y 的不同版本進行了 10 次調價,其中降價 3 次,漲價 7 次,但總體來説,降幅要高於漲幅。每一次漲價,幅度都很小,有時,漲價後,隨即就是補貼、促銷活動。

比如,在 11 月 14 日的那次漲價中,Model Y、Model 3 的後輪驅動版分別漲價 2500 元、 1500 元。但不到半個月,11 月 28 日,特斯拉官網就顯示,這兩款車又開啓補貼活動,現車保險補貼 8000 元。

而對於 1 月 12 日的這次降價,有細心的網友發現,降價幅度不如此前的補貼力度。

早在 2024 年第一天,特斯拉官網就掛出了新年 “金融低息” 與 “保險補貼” 的促銷活動,限時保險補貼 6000 元。

一位特斯拉銷售告訴作者,由於今年春節較晚,春節前的火爆期會相對更長,他們期望通過降價促銷帶動節前的銷量。

根據作者的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除特斯拉外,還有蔚來、理想、上汽大眾、阿維塔、零跑、吉利、一汽豐田、哪吒、領克、歐拉等十幾家車企降價或者推出限時促銷活動。

幾乎在特斯拉宣佈降價的同時,理想也推出了優惠政策。理想 L7、L8、L9 不同車型的降價範圍在 3.5 萬-3.8 萬元。尤其是 L7,起售價降到 28.69 萬元,這也該車首次下探至 30 萬元內。

隨後,1 月 15 日,極氪 001 宣佈推出優惠活動,車價降幅達到 3.7 萬元。兩天後,蔚來也宣佈 “跟帖”,其 8 款車型的優惠力度在 2.4 萬-3.2 萬元之間。

“對於車企來説,春節前是熱銷的時間段,很多人都想提車回家過年,車企們也都繃着一根弦。” 廣州海珠區一家寶馬 4S 店的銷售人員向作者表示,“不過,之前沒有像現在這樣 ‘明牌’ 打價格戰,店裏也不缺客人。”

作為老牌豪華車品牌,寶馬也未能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價格戰中獨善其身。

“我們的車都已經降價降了半年了。” 這位銷售人員感嘆説。以寶馬 3 係為例,其標準版的降價幅度達到 10 萬元,落地價不超過 24 萬元。放在 5 年前,這個價格只能買到凱美瑞、雅閣、帕薩特等 B 級車。

當然,如今的凱美瑞、雅閣等,也很難賣到 25 萬元。

同樣賣不起 “身價” 的還有奧迪,奧迪 A4 的降價幅度也在 8 萬元左右。

“上一次奧迪 A4 賣到 30 萬以上,還是在 2022 年全球車企缺芯片的時候,當時提車都難,是最後一個 ‘賣方’ 市場。” 廣州海珠區一家奧迪 4S 店的銷售人員向作者介紹,“如果做按揭,A4 的落地價可以做到 26 萬。”

最殘酷、最卷的一年

“2024 年的降價潮與去年是一脈相承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汽車產業需要轉型升級。” 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向作者表示,“現在車企數量過多,也需要通過價格戰實現優勝劣汰。”

2023 年的中國汽車市場,被公認為是全球競爭最殘酷、最卷的市場。

這一年,中國汽車市場的銷量再創新高。根據乘聯會數據,2023 年,國內乘用車累計零售量為 2169.9 萬輛,同比增長 5.6%。其中新能源 775 萬輛,淨增 207 萬輛,增長 36%;燃油車 1395 萬輛,淨減 92 萬輛,下降 6%。

此外,根據乘聯會數據,2023 年,中國的整車出口達到 522.1 萬輛,出口額 1016 億美元,兩項數據均位列全球第一。中國首次取代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不過,就在整體銷量逐步提升的同時,一些車企卻被埋葬在了 2023 年的歷史塵埃中。

根據作者不完全統計,這一年,有危機傳聞的車企至少有 7 家,如恆馳汽車、寶能汽車、威馬汽車、天際汽車、愛馳汽車、高合汽車、三菱汽車等。

在 2023 年中旬,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曾預警中國汽車產業的產能過剩和淘汰賽,根據該公司統計,過去 3 年已關停並轉的汽車品牌達 75 個,未來 2 到 3 年保守預計有 60% 至 70% 的品牌將面臨關停並轉。

“企業競爭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降價。” 張翔向作者分析,“現在,中國汽車的產能利用率不到 50%,新能源產能利用率更低,不到 13%。降價可以消耗庫存,回籠資金,這就是本質。”

在張翔看來,在價格戰中,受衝擊比較大的是體量小、規模小的車企,這些車企的現金儲備不大,有的還是虧錢賣車,價格戰只會讓他們羸弱的現金流雪上加霜。

在 A 股 20 家整車公司中,也有 7 家車企的歸母淨利潤出現了下滑,比如東風汽車、長城汽車、廣汽集團等, 2023 年前 3 季度,他們分別下滑了 61.95%、38.79%、44%。

一場價格戰,幾家歡喜幾家愁。比亞迪笑到了 2023 年的最後,他們不僅完成了 300 萬輛車的銷售目標,利潤不降反升。2023 年前三季度,比亞迪營收 4222.75 億元,同比增長 57.75%;淨利潤 213.67 億元,同比增長 129.47%。

充足的利潤,是比亞迪打價格戰的底氣。

2023 年前 10 個月,他們距離銷售目標還有不小的距離。未來兩個月,每月至少需要賣 30.93 萬輛車。而有着金九銀十之稱的 10 月份,他們已經創紀錄地賣了 30.18 萬輛。隨即,他們開始了對車輛的補貼、促銷活動。

11 月下旬,北京海淀區的一家 4S 店銷售人員向《稜鏡》作者直言,當時的促銷,就是為了衝 300 萬輛的目標。

不努力,只能開 BBA?

一方面是傳統車型的降價、補貼,一方面是新款國產車不斷上揚的價格,讓中國的汽車市場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的局面。

蔚來、理想早早地將價格定在了 30 萬元以上,仰望 U8 則更是將價格定在了 100 萬以上。此外,還有起步價 46.98 萬元的問界 M9 增程版、預售價 70 萬元的坦克 700Hi4-T 首發限定版、70 萬元的極氪 001FR,等等。

小米汽車曾被米粉們寄予厚望,認為一直走性價比路線的小米,會為米粉們打造一款性價比高的車,但小米多次否認 9.9 萬、19.9 萬元的定價。

雷軍甚至在微博上表示,小米汽車在 50 萬元以內沒有對手。這讓不少米粉意識到了自己低估小米汽車的定價野心了。

伴隨着國產高價車的相繼問世,不少網友開始感嘆:再不努力,只能開 BBA 了。

一位汽車行業的資深從業人士向作者分析,向高端車進軍,一直都是中國汽車人的夢想。如果放在 5 年前,絕大部分的汽車人都不敢想象中國自主品牌的車能賣到 30 萬以上,甚至都不敢想象可以在 20 萬的價格區間與凱美瑞、雅閣等扳手腕。

“這些老牌國產車太想在高端車上證明自己了。” 這位人士説,“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説,定價高的車,受到價格戰的影響要相對較小。”

根據平安證券的研報,2024 年價格戰仍會延續,頭部新能源車企增速將承壓,他們需要提振銷量。同時,電池成本的下降也為車企進一步降價提供了空間。

“競爭是在所難免的,很大的核心是看你最後的技術競爭,價格競爭只是競爭的一個環節而已。” 在 2023 年吉利銀河發佈會上,吉利汽車集團高級副總裁林傑曾向《稜鏡》作者表如是説,“價格戰會觸動一部分人去買車,但我覺得這肯定不是全部。”

“簡單的價格戰,對於所有的品牌來説,都沒有好的結果,我覺得還是要打價值戰、打品牌戰,打服務戰,打企業道德戰,這是我們應該要去做的事。” 林傑直言道。

事實上,在這個戰場上的不少車企,都是在被動應戰,價格戰或許可以讓他們暫時走量,但並不能讓他們走得很遠。

雪鐵龍 C6 是 2023 年價格戰中繞不過去的一款車。當年 3 月,這款直降 9 萬的 B 級車,一夜爆紅,多次登上熱搜,但是其全年銷量僅 8 萬輛,同比下降 35.8%,價格戰絲毫沒有將其從銷量頹勢中拯救出來。

如今,2024 年的價格戰已經打響,誰會成為曇花一現的雪鐵龍 C6,誰又會成為笑到最後的比亞迪?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