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to replace 40% of productivity? Barclays conducted a detailed calculation

巴克萊相信,隨着人工智能得到更大範圍的應用,可以解決一些困擾全球經濟的最緊迫問題,如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和發展中國家的低人均生產力前景。
歷經一年的炒作之後,接觸過 ChatGPT 的人差不多都已經感受到了它在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助力。
不過,從全人類的維度來看,生成式 AI 對生產力到底有多高的價值?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 Kristalina Georgieva 認為,人工智能將影響全球約 40% 的就業崗位,在發達經濟體,大約 60% 的工作崗位可能會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這其中積極和消極影響各佔一半:大約一半的工作可能受益於人工智能技術,從而提高生產率;而另一半工作可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從而降低公司對於勞動力的需求,導致工資降低和招聘減少。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其中一些工作可能會消失。
前景果真如此可怕嗎?巴克萊銀行認為,在全球勞動生產率低速增長的背景下,AI 的最新突破可以給就業和產業帶來重大影響,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能從中受益。
AI 的兩大核心屬性:可訪問性和多功能性
人工智能並非新生事物,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阿蘭·圖靈在 1936 年發表的論文《論可計算數及其在判定問題中的應用》。從上世紀 80 年代至今,每隔一段時間,AI 技術的突破都能在流行文化中引起一陣喧囂。
但巴克萊認為,如今的情況有所不同,與以往的技術進步相比,以 ChatGPT 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義是劃時代的。
分析師指出,人工智能的兩個核心屬性使其可能給世界帶來久違的生產力提升:
1)可訪問性: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在已有的基礎設施上為廣大用户所用:任何用户都可以向 ChatGPT 等工具發出基本指令,而無需學習任何特殊的編程語言。軟件提供商則可以將人工智能功能捆綁到現有的搜索引擎和辦公套件中,甚至將發射板集成到用户硬件中,從而推出人工智能功能。
2)多功能性:人工智能工具不侷限於任何特定的任務、功能、問題或部門:這使得它們可用於各種學科。例如,大語言模型在對文本進行訓練後,既可以總結法律文件,也可以總結醫療文件或保險文件。這類工具也不侷限於文字:GenAI 系統可以將文本和圖像與視頻、音頻甚至機器人功能結合起來。
考慮到這兩點,該行認為,與傳統人工智能相比,GenAI 的投資回報率更高。
傳統人工智能投資創造的回報相當有限,根據 IBM 商業價值研究院的估計,平均投資回報率從 2020 年初的約 1% 攀升到 2021 年底的約 6%。
相比之下,生成式 AI 在 2022 年的預估回報率已經達到了 6%,預計到 2025 年將攀升至 10% 甚至更高。
巴克萊認為,人工智能的成功應用很可能遵循變革性技術典型的 “J 型曲線” 模式,即起步緩慢,但超過一定閾值後呈指數上升。

AI 最大的價值是提高人類勞動力水平
巴克萊相信,隨着人工智能得到更大範圍的應用,可以解決一些困擾全球經濟的最緊迫問題,如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和發展中國家的低人均生產力前景。
首先,巴克萊指出,發達國家目前面臨的最主要難題,是勞動力老齡化導致的勞動生產率下降,而發達國家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勞動力平均技能和受教育水平有限,AI 剛好可以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
就發達國家而言,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勞動力的使用量和/或生產率。如果經濟體能夠從其勞動力儲備中獲得更多,提高每小時工作產出,就可以抵消老齡化造成的能力損失。
就發展中國家而言,其勞動適齡人口總體上仍在增長,在某些情況下增長速度還非常快。但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新興經濟體的平均技能和教育水平往往有限,表現為每小時工作 GDP 較低。我們承認,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可能會使發展中經濟體處於不利地位,因為它帶來了使簡單服務自動化的能力,如呼叫中心。儘管如此,有證據表明,人工智能對掌握基礎技能的人產生的積極影響最大,而這項技術可以讓他們走得更遠。如果更廣泛地採用人工智能確實能帶來工作崗位的增加,那麼它就能創造更多的生產性崗位,從而帶來更高的薪酬。
巴克萊認為,要確保人工智能技術的全部潛力得到釋放,並限制其負面影響,就需要從監管角度和企業層面制定正確的政策組合。
具體來説,人工智能技術應該作為勞動力的補充,而不是替代,好的一點是,目前企業高管大都沒有用 AI 完全替代人工的想法,而僅僅把 AI 視為人力資源的補充:
IBM 商業價值研究院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企業更加重視人類的獨特才能,如創造力、社交和人際交往技能以及同理心。也就是説,越來越多地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會改變公司內部使用 “硬” 技能的方式,並可能使那些能夠提供硬技能和"軟"技能相結合的員工更受青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