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下鄉,一份來自鄉村的觀察樣本

華爾街見聞
2024.01.16 06:32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新能源汽車正在加速進入鄉村,但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和使用難題仍是困擾。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充換電分會統計,農村電動汽車的滲透率從 2022 年的 4% 上升到 2023 年的 17%,增幅顯著。然而,農村地區仍存在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居住社區充電設施安裝共享難、時段性供需矛盾等問題。消費者認為,新能源車要有性價比、充電基礎設施要完善、售後維修要方便等,才能真正走入鄉村。

冬日的浙江,午間的氣温已近零下,還飄着細雨。在江南望仙村村口的新能源汽車充電站,一排充電樁前正靜靜停放着幾輛新能源汽車。

“電車確實省錢。” 王先生家裏已經有兩輛電動汽車,一輛是東風本田思銘 X-NV,他用來跑網約車,一輛是剛添置的零跑 C01,妻子開,作為家庭用車。

用王先生的話來説,自從開了電車,家裏的油車都好久沒用過了。對比確實鮮明,原來家裏的車是福特蒙迪歐,油耗是 13L/100km,加一次油就要好幾百塊。於是,家裏賣掉了積灰的蒙迪歐,購買了一輛浙江產的電動汽車。

電動汽車正在加速進入鄉村,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充換電分會統計,從 2022 年到 2023 年,農村電動汽車的滲透率從 4% 上升到 17%,雖然距離一線城市的 40% 還有較大距離,但增幅顯著。

充電樁越來越多,車主不必再為找不到地方充電而發愁,而隱形的困難仍然存在。在村口的充電站,一看到《財經汽車》走近,車主秦大爺就不住抱怨了起來。

“這個樁實在是太麻煩了,你們年輕人還行,我們老年人真是用不明白,又要掃碼又要下載又要充錢,連好了還發現樁是壞的。” 秦大爺購入的是一輛比亞迪秦轎車,他 11 點就到了充電站,11 點半才充上電。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充換電分會、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副秘書長仝宗旗在 2023 中國汽車充換電生態大會上説,在建設、運營、維護環節,廣大農村地區仍存在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居住社區充電設施安裝共享難、時段性供需矛盾突出等問題。

真正讓新能源車走入鄉村,在消費者看來,車型要有性價比、充電基礎設施要完善、售後維修要方便,三座大山還要翻越。

01 續航,續航,還是續航

家住內蒙古根河的小張,在兩年前購入了一輛現代牌的燃油車。當被問及為什麼沒有選擇買新能源汽車,他脱口而出:“根河基本見不到一個綠牌,太少太少了。”

小張對《財經汽車》説,一是根河氣候寒冷,而且經常氣温驟降,對電車的續航、發動機引擎啓動、電控穩定性等方面都有很大影響;其二,根河充電樁太少,在外充電不方便,新能源汽車維修網點少,一旦出了故障就比較麻煩。

續航,還是續航,這是消費者購入新能源汽車的最大顧慮。

早期的新能源汽車質量不行,毛病比較多,需要頻繁修理。許多農村消費者對於新能源汽車的認知,還停留在鉛酸電池時代,對新能源汽車還存在着 “電動汽車的電池容易着火” 等消極的刻板印象。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發布的《農村電動化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農村居民對家庭用車的續駛里程需求,至少在 200km 以上。在充電基礎設施方面,由於農村具備良好的私樁建設條件,安全性被視為最重要因素,其次是充電速度和價格。

儘管電池技術持續進步——車企已經造出了續航超過 1000 公里的純電汽車,這樣的單次里程已經比燃油車加滿一桶油更長——但消費者的顧慮總是揮之不去,尤其鄉鎮、農村的觀念改造更需時日。

電池本身的進步是一方面,充電基礎設施是更重要的維度。燃油車的油箱普遍是 50 升,加滿一箱油,也不過支撐汽車跑 600 多公里,但從沒有人擔心燃油車的里程問題,因為加油站無處不在,加滿油也只需要三五分鐘。

建設越來越多的充電樁,成為破解消費者里程焦慮、在鄉村推廣新能源汽車的關鍵。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在 2023 年 5 月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車下鄉和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加速鄉村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隨後各個省市也陸續出台配套政策,加速推廣充電樁。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蔣林洳統計,在 2023 年國家相關部委已針對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以及新能源下鄉發佈的政策已達 14 項,政策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比如浙江就宣佈,到 2025 年,全省將累計建成充電樁 230 萬個以上,鄉村不少於 90 萬個,滿足 400 萬輛以上新能源汽車充電需求。當前浙江的車樁比約為 1.56:1,到到 2025 年,浙江全省車樁比要降至 1.5:1。

“受適用車型不多、流通渠道不暢、宣傳力度不夠等因素影響,農村市場的巨大消費潛力尚未有效釋放。”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指出,2022 年,中國農村地區新能源汽車銷量僅佔農村地區汽車總銷量的 4%,遠低於行業總體 25.6% 的水平。

02 南北差異大

北方的農村,似乎成了新能源汽車下鄉的 “荒地”。

內蒙古呼倫貝爾是世界上最大的地級市,除了擁有遼闊的地域,還擁有全年 8 個月的超長雪期,其中的縣級市根河,更是以零下 58 攝氏度的超低氣温,被稱為 “中國冷極”。

在根河,私家車車主必須擁有獨立的車庫,車庫配備暖氣,防止車在嚴寒中受損。進入冬季,很多私家車主甚至將自己的車紛紛 “暖藏” 進車庫,打出租車通勤。

“根河有人開混動的,但是沒人開純電。” 一位開長安的根河出租車師傅對《財經汽車》透露,根河基本見不到一個綠牌,太少太少了,在根河開電車,估計也就能開半年,剩下半年在車庫放着。

温暖的南方,則是新能源汽車的大本營。

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財經汽車》看到,馬路上的新能源汽車很多,出租車基本都掛着綠牌,有廣汽埃安等品牌。私家車中,特斯拉、蔚來、理想等售價超過 20 萬元的品牌也相當常見。

網約車司機,成為鄉村新能源汽車推廣的先行者。

王先生自從買了一輛純電車型跑網約車之後,就成了新能源汽車的忠實粉絲,首先是省油,平時都用家裏的充電樁充電,“相當於不要錢”;其次是智能,上車之前可以手機遠程控制車輛開空調,冬天夏天都很實用。

他認為,同樣的價位下,新能源汽車的各項體驗都比燃油車更好,在他的主張下,家用的燃油車也被換成了純電汽車。

在他的影響下,身邊有多位親戚也買了電動車,一位親戚此前開 BBA,最近就買了一輛近 30 萬元的特斯拉 Model Y,因為 “覺得很酷,有科技感”。

肉眼可見的,鄉村地區用來跑網約車的車型,逐漸都換成了新能源汽車。同樣是跑 500 公里,加一箱油要 400 元,充電只要不到 100 元,這是誰都算得清的一筆賬。

即便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新能源汽車在南方還有提升空間。

傳統燃油車一般在縣城都有 4S 店或者經銷商渠道,而新能源汽車往往採取線上預訂與直營模式,對於鄉村居民而言,買車和售後都相對麻煩。

王先生對《財經汽車》説,在富陽,這裏幾乎沒有新能源車企的專門 4S 店,只有類似超市賣場的集合店,涉及金融、保險、二手車及售後、維修等業務,還是得去臨近的杭州市裏。

據統計,全國汽車保有量為 3.18 萬億,鄉村地區 1.4 億,農村地區的純電車型市場滲透率方面僅有 17%,低於全國水平,還有潛力可以挖掘。

03 下了鄉,然後呢

充電樁建成並不是終點,誰負責定期維護運營,讓充電的過程像加油一樣簡便,仍是困擾新能源汽車車主的細節。

在江南望仙村村口的新能源汽車充電站,車主李先生就犯了難。在這個露天的站點,他冒着雨,下車走到充電樁邊,拿着手機操作了一通,按屏幕上顯示的等待了 120 秒,只等到了這台機器無法正常使用的提示。

白白淋了幾分鐘雨,李先生只能把車開到另一個充電樁邊,再重複一遍流程。但不幸的是,第二個空閒的樁也是壞的。他對《財經汽車》感嘆,估計空的樁都是壞的,好的樁都已經被人占上了。

李先生決定不再嘗試,他坐回車裏,開始搜索臨近的其他充電樁。淋了十分鐘雨也沒有充上電,他掃興地驅車離開了。好在 5 分鐘車程之外就有另一個大型充電站,他去那裏碰碰運氣。

魔鬼藏在細節裏——對於充電來説,運營和建設同等重要;對於新能源汽車下鄉來説,下鄉推廣和找到合適的車型下鄉,也同等重要。

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 “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5 月 5 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明確提出 “部署加快建設充電基礎設施,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車下鄉和鄉村振興”。

“目前適用鄉村的車型還比較少。” 蔣林洳説,鄉村之間的經濟條件與氣候環境都具有較大的差異,東部地區經濟較為發達,城鄉聯繫緊密,私家車、農用車、貨運汽車的需求較大,而西部地區相對來講收入較低,農業農耕車輛的需求較大,這對於下鄉的新能源汽車提出了差異化要求。

什麼樣的車更受鄉村居民的歡迎?

《報告》統計,農民居民願意購買電動汽車,預算為 5 萬元,具備了購買經濟型汽車的消費水平。購車有幾大考慮因素,包括經濟性好、更時髦、省去加油的不方便和環保節能等,希望兼顧農用或經商等多用途。

價格仍然是決定因素。蔣林洳指出,例如微型電動汽車大致的價格為 3.5 到 7 萬,但這樣的一個價格跟老年代步車萬元以下的價格比,競爭力不是很強。

至於小型車、SUV、緊湊型車型,價格在 6-20 萬區間,電動的輕卡、皮卡,價格區間在 12-28 萬,價格的競爭優勢較燃油車還不是很明顯。

儘管加電比加油更便宜,新能源汽車的維修、售後環節仍受制約,尤其是一旦電池受損,更換成本極高,這也成為新能源汽車下鄉的隱形成本。

“電車還是比油車貴,而且電車修起來更費錢。” 秦大爺對《財經汽車》説,自家的轎車買得早,已經出過幾次小毛病,維修費前後就花了兩三萬,如果之後還要買新能源汽車,他要再仔細考慮考慮。

04 農用電動運輸車還是空白

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所説,中國農村新能源汽車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總保有量相對較低、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經濟實用車型供給不足、銷售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都制約了新能源汽車的推廣使用。

對於鄉村來説,汽車並不是生活的必須,農機、農用電動運輸車作為生產資料,市場還是空白。

山東菏澤鉅野縣的小馮告訴《財經汽車》,他家裏使用農用三輪燃油運輸車和電動三輪車,新能源農機沒有普及。

小馮觀察,周圍人都暫時沒有使用新能源大型農機,主要還是燃油為主。儘管他希望新能源農機得到普及,但面臨着價格高、動力不足、維修成本高或維修困難等問題。

地處山東德州禹城的小劉家中也沒有使用新能源農機,但他的理由是,已經有燃油農機,不需要另外購買同類型新能源農機。

呼倫貝爾的小林家中使用的是柴油農機,分別有拖拉機 (用於牽引),裝載機,播種機 (牽引),割曬機,收割機,噴藥機等類別。小林家不使用新能源農機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價格昂貴。

但小林認為:“如果價格合理的話,購置新能源農機=可以節約成本。現在燃油農機的成本大約一天 2800 元,希望國家能夠有大額補貼。”

據《報告》統計,當前農村用户對電動運輸車的情況總體上處於不太瞭解的狀態,但半數以上受調查者有購買意願,購車成本在 5 萬元以下。

從環保的角度而言,排放量大的農用柴油車、排放超標的二手車等,消耗量大,污染嚴重,對節能減排造成影響。如果推動符合需求的新能源農機和電動運輸車下鄉,對改進農村交通運輸節能減排,也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同時,商用車、物流車的電動化也有空間。鄉村物流對新能源卡車續航能力要求並不高,既有的電池技術已經基本可以滿足需要,主要還是受到價格因素的影響,包括購買成本和使用成本,都限制了鄉村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意見》明確提出,鼓勵新能源汽車企業針對農村地區消費者特點,通過差異化策略優化配置,開發更多經濟實用的車型,特別是新能源載貨微面、微卡、輕卡等產品;同時要加快公共領域應用推廣,包括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加大對公交、道路客運、出租汽車、執法、環衞、物流配送等領域新能源汽車應用支持力度。

行業普遍認為,如果新車越來越多,願意接受的消費者也越來越多。供給要走在消費前面,價格低、車又好,消費自然節節高。

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逐漸席捲城市,有一套成功的模板可循,如果要走入鄉鎮,做好眼下的建設、運營,成功似乎也只是時間問題。

本文作者:王靜儀、翟芳雪,來源:財經汽車,原文標題:《新能源汽車下鄉,一份來自鄉村的觀察樣本 | 特稿》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