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 What does the change of ANT GROUP to having no actual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mean?

長灣資訊
2024.01.02 03:26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支付寶正式 “去馬雲化”,掃除了螞蟻集團上市的主要障礙!不過,螞蟻在短期內仍無法滿足一個上市要求:就是三年內實控人沒有發生變更。如果螞蟻要在 A 股上市,或需再等三年。若選擇在科創板和港股上市,則分別需要等待兩年和一年。

本文來源:聯合早報

多家中國媒體在 2023 年 12 月 30 日報道,中國央行官網的非銀行支付機構重大事項變更許可信息公示顯示,央行同意支付寶變更為無實際控制人。

消息引發關注,因為這意味着這家成立於 2004 年的企業正式 “去馬雲化”,同時掃除了螞蟻集團上市的主要障礙。

事實上,支付寶公司變更為無實際控制人,這一調整源於其母公司螞蟻集團在 2023 年年初進行的股權調整。

2023 年年初,螞蟻集團宣佈調整投票權結構,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從擁有 53% 的投票權降為 6.2% 的投票權,此後螞蟻不再存在股東單一或共同控制集團的情形。

一年後,央行批覆作為螞蟻集團 100% 控股的支付寶(中國)變更為無實際控制人,意味着一年前螞蟻的股權整改得到了央行認可。

中國媒體報道,同樣作為螞蟻集團的關聯公司,國泰產險和上市公司恒生電子也在 2023 年 12 月 29 日分別發佈變更為無實際控制人的公告。

無實際控制人?

根據中國《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無實際控制人意味着: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分散,不存在持股 50% 以上的控股股東;不存在實際支配公司股份表決權超過 30% 的情況;單個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無法支配公司重大財務和經營決策等情況。

支付寶還未上市,無實際控制人指的是沒有一個股東有超過 30% 的股份。

無實際控制人結構其實很常見。界面新聞統計,中國 42 家 A 股上市銀行中,僅八家有實際控制人,而其餘 34 家是無實際控制人狀態。製造業企業如格力等,也是無實際控制人結構。

《證券時報》引述業內人士分析,投票權相對分散是一種更現代的企業治理模式,權力分散可以做到很好的制衡,防止一股獨大。

權力分散和制衡,也是螞蟻從 2020 年上市中斷後開始整改的關鍵詞。

2020 年,中國官方叫停螞蟻集團 380 億美元(約 520.2 億新元)的 IPO,同年 11 月,金融監督部門督促螞蟻進行整改,開展了一輪在互聯網領域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整頓。

此後,螞蟻進行了自我革命,主要方向是業務瘦身、開放資源、加強監管、管控風險。具體動作包括關停不符合監管的互助平台 “相互寶”,成立螞蟻消金以承接花唄、借唄等網貸業務,與集團阿里巴巴在人員和數據上進行分割,引入國資等。

最大的動作是在 2023 年 1 月,創始人馬雲卸下控制權。

同年 7 月,央行宣佈對螞蟻集團的突出問題完成整改,並宣佈罰款 71 億元(人民幣,下同,13.23 億新元),投資者認為這是整改告一段落的象徵,並開始期待螞蟻集團能夠恢復上市。此次,央行批覆支付寶的無實際控制人地位,則被認為是在上市前的又一關鍵步驟。

上市前必要一步

財新網報道指出,儘管此前螞蟻在去年 1 月已自行宣佈了股權調整,但支付寶是須接受央行監管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因此在螞蟻主要股東投票權結構完成調整之後,需要向央行申請批覆、再做公告。

這項批覆的信號也在於,螞蟻的調整事項已經順利推行,納入了金融系統日常的監管。

此前,螞蟻集團上市的主要障礙,就在於金融安全風險和監管。分析人士認為,這一障礙目前已基本被掃除,螞蟻上市會重新提上日程。並且,在當前的無實際控制人架構下,公司在重大問題上的決策,會更依賴於公司管理層和上層監管部門。

不過,螞蟻在短期內仍無法滿足一個上市要求,就是三年內實控人沒有發生變更。如果螞蟻要在 A 股上市,或需再等三年。若選擇在科創板和港股上市,則分別需要等待兩年和一年。

電子支付基建的 “國有化”

央行批覆的消息一出,就有市場分析稱,無實際控制人代表 “國家接管”,還有網民搬出了馬雲曾説過的那句:“只要國家有需要,支付寶隨時會上交國家”,稱 “馬爸爸一語成讖”。

事實上,在螞蟻整改的過程中,就有引入國資。螞蟻宣佈馬雲卸下控制權的一週前,螞蟻集團旗下承接花唄、借唄的螞蟻消金,通過 105 元億人民幣增資計劃,杭州國企金投數字科技集團憑藉 10% 的出資比例成為第二大股東。2023 年 10 月,螞蟻消金再次增資,所披露的股東名單中,包括重慶渝富華貿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持股 4.041%。

不過,有國資參與並不意味着變成國有企業。讓支付寶離監管更近的,是其國民級支付工具的本質。

公開資料顯示,支付寶面向商家機構開放支付技術,並提供收單服務,形成了長期且成熟的商業模式,目前已服務 8000 萬商家和 10 億消費者。

這樣的覆蓋面決定了支付寶就像互聯網世界的水和電,不會由一個股東或一家單一民營企業來控制,更不能像一般的企業一樣,為了股東利益而掙錢,會更強調公共服務屬性。

當前,中國的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仍在逐年上漲。艾媒諮詢的數據顯示,2023 年將達到 561.9 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 14.5%。支付寶作為中國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其治理結構的變化,也會給行業帶來啓示和示範效應。

多位財經博主發表評論稱,另一支付平台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同作為中國主要的支付工具,終局也一定是被納入監管,就像現金和銀行卡時代,對所有銀行的監管一樣。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把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作為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後,當局也出台了《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把針對非銀支付機構的監管實踐,上升為行政法規,加強對支付機構的全面監管。

當前,電子支付作為網絡 “基建” 的一部分,關係到 10 億用户的錢包,監管是應有之義。螞蟻無論未來是否上市,都註定與金融監管建立更緊密聯繫,這也是其他支付平台將經歷的變化。在中國強監管的環境下,這一類 “互聯網基礎建設” 公司,已經難以按傳統的國企、民企來作出清楚的劃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