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ce to Hyper | AI PC: LENOVO GROUP takes the lead in seizing the first opportunity

華爾街見聞
2023.12.15 02:06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先人一步,佔據先機。

作者:周源/華爾街見聞

“GenAI+”(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正在改變一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個人和企業終端,並催生出全新產業。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 CEO 楊元慶説,“未來的 PC 將是 AI PC,未來的手機將是 AI 手機,未來的工作站將是 AI 工作站。”

12 月 15 日,聯想集團推出搭載具備 AI PC 特徵的商用和消費級筆記本電腦,意味着 PC 產業進入 AI Ready 階段。

華爾街見聞注意到,2023 年以來,尤其是第四季度,包括芯片商、終端整機商、AI 大模型商和操作系統軟件商等在內的 PC 產業生態角色,高度參與 AI PC 產業。這個全新產業的吸引力,就連智能手機移動 SoC 霸主的高通,也未能抵擋。

12 月 7 日,聯想與 IDC 聯合發佈業內首份《AI PC 產業(中國)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對 AI PC 做了明確定義。作為全新的技術產品,AI PC 將成為個人 AI 助理。

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戰略及業務拓展副總裁阿布力克木·阿不力米提(阿木)表示,PC 正在迎來第三次重大升級,有望再次成為 AI 普惠到每個人的首選終端。PC 將讓 AI 真正成為每個人的專屬助理(Personal AI Twin)。

作為全新的技術產品,AI PC 的興起,同步催生新生態和新產業。站在 PC 誕生的第 48 年,展望未來,可以看到,AI PC 將逐步替換傳統 PC。在此過程中,GenAI+PC 具備的新技術紅利,也將激發生態參與各方的商業價值增量。

IDC 報告預測,2027 年,AI PC 佔 PC 整體市場的比例將高達 85%,成為新 PC 市場的絕對主流。

渴馬奔泉:AI PC 市場暴起

12 月 7 日聯想和 IDC 聯合發佈的《白皮書》,為 AIGC 與 PC 的結合指明瞭產業方向,以及以 ChatGPT 為開創性代表的 AI 技術商業增量價值。

《白皮書》對 AI PC 做了結構或模塊定義。所謂 AI PC,就是集 AI 大模型、應用和硬件設備於一身的混合體。

2023 年 12 月,ChatGPT 誕生一週年。在此之前,AI 技術的未來圖景雖然很美好,但是現實很骨感。業界沒能找到可供元宇宙大規模落地的 AI 產業的技術基座。如今的當紅辣子雞英偉達,在 ChatGPT 發佈前的 2022 年 12 月 22 日之前一年內,股價跌幅超 50%,但在 ChatGPT 發佈之後一年內,公司股價大漲 2.2 倍(截至 12 月 12 日收盤)。

殺手級應用 ChatGPT 的出現,不但成就了皮衣教主黃仁勳的地位,也將業界從缺乏明確商業化的窘境中拉了出來。

由此,AI 技術的落地方向,從超級概念元宇宙,具象成 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也稱 GenAI,兩者都是 AGI(人工通用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的細分組成部分。

一旦業界明確了產業方向,那麼其推進速度就會讓世人驚歎。

ChatGPT 發佈(2022 年 12 月 22 日)僅 1 個月,AMD 就率先(2023 年 1 月 23 日)發佈鋭龍 7040 系列平台,首次將 CPU、GPU 和 NPU 整合在一起。這顆芯片中集成的 NPU,採用的 Ryzen AI 引擎,直接開創了 AI PC 的概念和應用。

從 2023 年初到四季度,AI 大模型公司、PC 軟件開發商、芯片商和終端公司,都在大規模深度參與 AI PC 產業,意欲在這個新興產業中佔據先機。

12 月 15 日,英特爾將推出的 AI PC 處理器 “酷睿 Ultra” 平台,算力是上一代的 8 倍,目前已適配超 10 款國內 AI 大模型;12 月 14 日,英特爾將發佈面向 AI PC 的新一代 Meteor Lake 處理器。

12 月 7 日,與聯想和 IDC 在北京聯合發佈《白皮書》同一天(北京時間),AMD 在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發佈專業面向 AI PC 的新一代筆電處理器——鋭龍 8040 系列平台。

如果説英特爾和 AMD 原本就在 PC 領域深度佈局並以此立業,那麼智能手機 SoC 霸主也加入角逐,可見 AI PC 產業的吸引力。

10 月 24 日,高通發佈 AI PC 專用算力平台 “驍龍 X Elite”。

華爾街見聞注意到,無論是英特爾、AMD 還是高通,其 AI PC 的算力平台,都採用 XPU 結構,即 CPU+GPU+NPU。《白皮書》稱之為異構混合算力:主要目的是通過異構算力協同,為 PC 提供強勁並行計算能力。

異構混合計算,利用不同類型指令集和體系架構的計算單元組成本地計算系統,對不同的 AI 工作負載匹配相應的計算單元。由此,並行算力的飛躍使得 PC 能輕鬆執行復雜的 AI 模型推理任務,從而展現出更高級的智能性。

這就是 AI PC 的算力基礎特性。有別於傳統 PC 的 CPU 和 GPU 分列,缺乏 NPU 的算力結構。

除了芯片商積極參與,PC 操作系統開發商微軟、終端商代表聯想,也對新賽道表現出了極高的關注度和參與熱情。

11 月 1 日,面向 365 個企業客户,微軟推出 GenAI 驅動的 Copilot PC 應用軟件;10 月 24 日,與高通發佈 AI PC 專用芯片驍龍 X Elite 同一天,楊元慶發佈全球首款 AI PC。

宏碁、HP(惠普)計劃將在 2024 年推出 AI PC;DELL(戴爾)於今年 5 月推出全棧 GenAI 解決方案,並宣佈與英偉達推出生成式 AI 解決方案(Dell Generative AI Solutions)的 PC 產品。

第一入口:個人智能體

作為 AI PC 混合體組成模塊之一的 AI 大模型商,在參與 AI PC 產業時,動作有所不同。

OpenAI 開創的 AI 大模型生態,在推動 AIGC 普惠應用時,進展極為緩慢。

如此結果,一方面是大模型能力增長遇到瓶頸;更主要是原因在於,用户對個性化需求數據和行為數據存儲在以公有云為載體的大模型中,有隱私安全疑慮。其中,C 端擔心隱私泄露,而 B 還多一項擔心——商業機密不夠安全。

因此,AI 大模型商(百度、阿里、騰訊、華為和科大訊飛等)正在推進兩條並行路線:一是調整大模型的參數值和大小,以適應本地化部署的端側需求,解決響應速度和安全隱私保護問題;二是構建不同規模的參數量級,支撐不同場景下的雲端協同,實現體驗優化。

其中,百度和科大訊飛主要力推端側大模型;騰訊和阿里,主推雲端大模型;華為則是以雲端大模型為基礎的端側調用。

聯想較為特殊。一方面,聯想推出 AI PC 和個人智能體;另一方面,聯想 3S 戰略將企業 B 端服務作為轉型方向,故而也推出面向 B 端的私有化化大模型服務。

聯想端側大模型,有個專門概念——個人大模型,這也是業界少見的差異化產品。

11 月 21 日,在一個主題為 “預測與戰略” 的論壇上,楊元慶發表演講時説,“大模型計算負載將逐漸由雲端向邊緣側和端側下沉,越來越多的 AI 推理任務將會在邊緣和設備端進行,這使得個人大模型成為必要和可能。”

楊元慶結論的邏輯基礎是:目前大模型用户規模還較小,大多數大模型都在算力較強的公有云上訓練。未來,隨着用户規模擴大,數據安全、隱私保護、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響應用户需求的考慮,會越來越被重視,這就需要將計算負載向邊緣側和端側下沉。

有必要指出,聯想的個人大模型,實際上是個人知識庫與本地大模型的結合體。

《白皮書》提到:大模型的計算負載不斷從雲端向終端下沉,公共大模型和本地大模型混合利用,組合形成個人大模型。

在用户產生需求時,通過聯想推出的 “個人智能體” 入口,調取個人大模型的多種能力。用户以自然語言交互的方式,與個人智能體聯動:依靠內嵌 XPU 架構的 AI 算力單元,AI PC 為實現用户的意圖,提供混合 AI 算力,並通過開放生態滿足用户在不同場景中的意圖應用需求。

若用一句話概括個人智能體的作用,即 “承擔着理解用户意圖並同步完成分發” 的重任。同時,也有着保護用户隱私安全的作用。因此,個人智能體就成為通過混合大模型(本地/雲端)、混合算力(設備)和 AI 應用,去實現用户意圖時,兩者溝通橋樑的第一入口。

AI PC 本身能通過個人智能體有效甄別和管理用户隱私數據,並通過本地化的模型與充足的 AI 算力,在本地完成大部分數據的處理與模型運算。只有在不涉及用户隱私的公共請時,才需調用雲端服務。

有必要對用户通過個人智能體,調用其所聯通的各項 AI 大模型能力的路徑圖,做個描述。

基於內嵌在終端中的本地 AI 大模型構建的個人智能體,在收到用户請求後,本地大模型能即時精準地理解用户意圖,進而將意圖轉換為相應的任務,再做任務分解和識別,分門別類地查詢本地知識庫,再通過 API 接口調用生態圈合適的模型或應用,去執行相應的任務。

隨後,設備、模型或應用執行完成任務後,再將相應的結果返還回給個人智能體,由個人智能體完成梳理和整合後,再將結果反饋給用户。

這就是一個完整的、用户意圖由提出,到解決的交互閉環的循環路徑圖。

2024:AI PC 產業元年來襲

任何產業的生態發展,都是一個動態概念。建立在 AI PC 生態基礎上的新 PC 產業,各項價值和核心特徵互相支撐,互相促進,逐步推動產業走向成熟。

但這個速度,可能遠超原先的 PC 產業發展歷史紀錄。

AI PC 的核心特徵包括五個方面:用自然語言交互的個人智能體(第一入口)、內嵌個人大模型、標配本地混合 AI 算力(XPU 結構 SoC 芯片)、開放的 AI 應用生態(公共大模型)和設備級個人數據&隱私安全保護。

《白皮書》認為,AI PC 的發展將分成兩個階段:AI Ready 階段和 AI On 階段。這也是 AI PC 五大特徵逐步落地、成熟、迭代的過程。

在 AI Ready 階段,應當基本具備對 AI 任務更具針對性的本地混合 AI 算力硬件(XPU 結構),能為 AI PC 的軟件及服務創新提供基本算力保障,開啓體驗創新。

符合這個階段特徵的 PC 終端已經出現。12 月 15 日,聯想集團推出新款商用和消費級筆記本電腦,旨在開啓新的 AI 體驗,同時提升用户生產力、創造力和工作效率。新款 ThinkPad X1 Carbon、ThinkPad X1 二合一以及小新 Pro16 2024 和 IdeaPad Pro 5i 均搭載英特爾酷睿 Ultra 處理器。

這個階段,主要表現為芯片升級計算架構,集成 XPU 結構的混合算力處理器陸續推向市場。這時候的主角是芯片商,他們研發的混合 XPU 結構的算力平台,將以更高能效比提升計算速度,並在運行過程中具備更高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當軟件與硬件兩方面的積累帶來產業躍變,AI PC 就將進入 AI On 階段。這時,AI PC 就將具備完整的五大核心特徵。通過與產業界的深度交流,華爾街見聞發現,2024 年,產業就會進入 AI On 階段。

因此,2024 年,具備標準意義上的 AI PC,在核心場景能提供劃時代的 AI 創新體驗,AI PC 將很快成為每個人的個人 AI 助理。

隨着核心技術創新、產品體驗優化、AI 應用生態繁榮,AI PC 將會服務於更廣泛的通用場景,從而實現端邊協同計算和跨設備互聯接力,甚至能基於個人數據和行為特徵,在邊緣私域環境下實現個人大模型的微調訓練。

從 2024 年開始,符合 AI On 階段標準,也即具備完備 AI PC 核心特徵的 AI PC 將陸續進入市場。這能推動 AI PC 市場實現快速增長,為整個產業發展注入全新動力。

因此,《白皮書》認為,2024 年將成為 AI PC 元年,傳統 PC 將加速升級成 AI PC。

目前,上游芯片設計和製造商早已有動作。英特爾計劃在 2025 年前,將為超過 1 億台的 PC 加持 AI 特性。這家 PC 時代的芯片霸主,CEO Pat Gelsinger 在 11 月初該公司的財報電話會上表示,“我們相信,AI PC 是未來數年 PC 市場的關鍵轉折點,我們的每一款產品都會集成 AI。”

在截至今年 9 月的財報季中,英特爾 PC 部門收入降幅為最近 8 個季度以來最小。老對手 AMD 的 PC 業務實現了兩年來最強勁的增長速度。AMD 首席執行官蘇姿豐為此發表了樂觀預期,“考慮到 AI PC 週期和微軟 Windows 系統的更新週期,我們預計到 2024 年會呈現增長(走勢)。”

專業市場調查機構也對 AI PC 產業的發展持有樂觀期待。

據 Canalys 發佈的預測報告顯示,2024 年 AI PC 出貨量將超過 5000 萬台。Canalys 預計,2025 年起,AI PC 的採用速度將加快,到 2027 年,AI PC 將佔 PC 總出貨量的約 60%。這家市場調查機構還做出建議,應關注 PC 變革性產品推出所帶來的投資機遇。

IDC 報告認為,PC 市場增量來自消費和商用兩部分:在個人消費市場,AI PC 將縮短用户換機週期,加速換機潮的到來,同時改變 PC 市場的用户人羣結構;中小企業將藉助 AI PC 加速智能化轉型,優化客户體驗,提升運營效率;大型企業的變化將體現於更長的時間跨度,AI PC 將長期與大型企業智能化轉型相結合,充分釋放企業內部活力。

據 IDC 報告預測,AI PC 在中國 PC 市場中的新機裝配比,將在未來數年快速攀升。2027 年,AI PC 佔比將高達 85%,成為新 PC 市場的絕對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