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為何不打價格戰?

華爾街見聞
2023.12.14 15:44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面對來自 Temu、Shein、TikTok 的競爭,亞馬遜怎麼辦?繼續篤信 “Customer Obsession”——希望賣家有創新的產品,而非同款產品低價競爭。

面對 Temu、Shein、TikTok 等中國跨境電商平台的挑戰,北美電商巨頭亞馬遜(AMZN.O)作出反應。

目前,中國跨境電商平台們,大多在賣家端採用全託管模式,為賣家省去運營、廣告的成本和麻煩,賣家的代價是失去定價權。平台再疊加補貼,做到極致低價。移動分析公司 GWS 數據顯示,今年 4 月-7 月,亞馬遜美國站日活用户從 5400 萬減少到 4600 萬。

面對競爭,亞馬遜聲稱不打價格戰,通過提升賣家服務,幫助賣家產品創新、建立品牌。

12 月 12 日,亞馬遜全球開店跨境峯會上,亞馬遜發佈 2024 年針對賣家的戰略重點,包括打造品牌、簡化運營、改善物流等。

這是業務增長與企業文化的要求。亞馬遜篤信 “Customer Obsession”(着迷於用户,而非競爭對手),這是亞馬遜 16 條 “領導力準則” 的第一條。多位亞馬遜前員工、現員工都向《財經十一人》強調了這一點。亞馬遜認為,做好賣家服務是提升用户體驗的重要環節:賣家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帶來更多用户、更好口碑與更頻繁的消費行為,再吸引更多賣家、提供更多產品,消費者擁有更多的選擇、更低價的產品,“飛輪” 就此轉動。

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提出、並用以指導亞馬遜業務的飛輪理論

更為現實的考量在於,“第三方賣家服務” 是亞馬遜營收的重要來源,體量僅次於線上自營店鋪銷售商品收入。根據財報,2022 年,“第三方賣家服務” 收入佔亞馬遜總營收的 23%。2023 年前三季度,比例微增至 24%。

面向賣家、出版社等的 “廣告” 服務,則在 2022 年佔據總營收的 7%,在 2023 年前三季度佔比增至 8%。2020 年、2021 年,廣告服務收入同比增長超過 50%,在各大業務中增速最高;2022 年,廣告收入同比增長超過 20%,增速僅次於 AWS 雲服務。

這兩項收入中的很大部分,來自中國賣家。亞馬遜全球開店項目 2015 年進入中國,中國賣家可通過該項目在亞馬遜開店,付費使用各項服務,將商品銷往海外站點。據亞馬遜數據,截至 2022 年 11 月,亞馬遜第三方賣家數量接近 200 萬。第三方電商資訊網站 EcomCrew 今年 11 月的數據顯示,超過 63% 的亞馬遜第三方賣家來自中國。據此估算,亞馬遜上的中國賣家數量超過 126 萬。

中國賣家掌握世界最完善、高效的供應鏈,各個跨境電商平台都在爭奪中國賣家。目前,中國電商平台們強調低價和全託管,而亞馬遜的發力點在品牌。

“亞馬遜希望賣家有創新的產品,而非同款產品低價競爭。這在短期內,對企業要求比較高,但是他們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走的路。” 亞馬遜全球副總裁、亞馬遜全球開店亞太區執行總裁戴竫斐説。

但對工廠來説,做品牌並不是一個能夠輕易下達的決定。一位為亞馬遜賣家供貨的工廠主告訴《財經十一人》,他和身邊的同行,都想做品牌,但不敢做。工廠固定成本高昂,賺錢不易,一單隻掙幾塊甚至幾毛錢,而做品牌又是一件重投入、高風險、無法保證效果的事情。所以,他不信任第三方提供的建立品牌服務,包括亞馬遜官方提供的。

此外,近期在美國,亞馬遜正面臨多起價格相關的訴訟。12 月,美國電商平台 Zulily 起訴亞馬遜,稱亞馬遜通過價格操控,逼迫供應商抬高在 Zulily 上的售價,以確保亞馬遜有 “全網最低價”。亞馬遜發言人稱 Zulily 的指控失實。

今年 9 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聯合 17 個州的總檢察長起訴亞馬遜,稱其涉嫌違反美國反壟斷法。聯邦貿易委員會在一份聲明中説,亞馬遜阻止競爭對手和賣家降低價格,對消費者降低產品和服務質量,向賣家收取過高費用,扼殺創新,並阻止競爭對手與亞馬遜公平競爭。亞馬遜稱,這起訴訟 “在事實和法律上都是錯誤的”。

“學習賣家需要什麼”

今年以來,中國跨境電商平台發起猛烈攻勢。2 月,Temu 花費 1400 萬美元(約合 9600 餘萬元人民幣),購置 “美國春晚”、職業橄欖球總決賽 “超級碗” 廣告,並推出大額補貼;上線不到一年半,Temu 已經進入近 50 個國家,佔據多個應用程序下載榜榜首。5 月,Shein 推出 MarketPlace 業務,引入第三方賣家。10 月,TikTok 上線美國站電商業務。

亞馬遜同樣動作頻頻。消費者端,亞馬遜與 Meta 達成合作,美國用户在後者旗下的社交平台 Facabook、Instagram 上,不離開社交媒體應用程序,即可通過亞馬遜完成購物。類比於國內 APP,這相當於用户可以在微博客户端內瀏覽廣告、並完成淘寶購物全流程,無須跳轉至淘寶 APP。一位行業人士評價此為 “社交電商領域歷史性的創新”。另外,亞馬遜不斷完善物流服務,擴大 “次日達”“當日達” 範圍。

一個新近的動作是,剛剛過去的 “黑五” 大促,中國平台們用更長的時間(長至一個半月)、更低的價格(折扣高至 90%)搶佔份額;亞馬遜則增加近一週的 “預熱期”,整體活動時間從 5 天延至 11 天。這是亞馬遜第一次拉長大促週期。

賣家端,2024 年,亞馬遜從品牌、運營、供應鏈等三個方面提升服務。

亞馬遜供應鏈整體解決方案(Supply Chain by Amazon)已向中國賣家開放。這被解讀為物流領域的 “全託管”:跨境運輸、清關、陸運、囤貨、補貨與尾程配送,都由亞馬遜負責。

“亞馬遜全球開店一直在學習賣家需要什麼,每年都推出創新的產品、工具和服務。” 戴竫斐表示。

亞馬遜為不同品類、規模和屬性的賣家提供差異化服務、工具,助力賣家的銷售,同時給亞馬遜帶來營收。比如,有的賣家擅長產品研發,但不瞭解消費者需求,他們可以使用亞馬遜指導產品迭代的工具;有的工廠型賣家擅長生產,不擅長營銷和品牌打造,他們可以使用營銷工具。

有觀點認為,亞馬遜更擅長品牌類的高客單價產品,而 Temu 等中國對手擅長低客單價產品,雙方是錯位競爭。但事實上,亞馬遜試圖招攬所有類型的賣家、提供包括低價品在內的所有產品。一位在亞馬遜售賣低客單價家居用品的人士告訴《財經十一人》,Temu 的出現,對亞馬遜打擊很大,因為亞馬遜需要穩定的流量,而只有復購高的日用品、家居品,才是消費者經常搜索、經常購買的,帶來的流量才是穩定的。

服裝佣金費率的調整是一個例證。明年 1 月開始,亞馬遜將售價低於 15 美元的服裝產品佣金費率從 17% 降至 5%;價格在 15 美元-20 美元服裝的佣金費率從 17% 降至 10%。此外,價格低於 10 美元的商品,可以享有每件額外 0.77 美元的配送費用折扣。

不打價格戰,不做全託管

低價是中國跨境電商平台的重要武器,也是亞馬遜自創立以來堅持的宗旨。據貝佐斯致股東信,2002 年,亞馬遜曾花費 6 小時走訪連鎖書店,對比前 100 名暢銷書在實體店與亞馬遜的價格,發現其中 72 本在亞馬遜更為便宜、25 本價格持平、3 本在書店更便宜。他們隨後下調了這 3 本書的價格。

亞馬遜設有比價系統,確保賣家商品售價是全網最低。系統自動抓取網絡同款商品價格,若價格過高,賣家商品的流量會受到影響,甚至從購物車中消失(亞馬遜上,同款產品共享同一個頁面,系統會將購物車的位置、用户下達的訂單分給同款更低價的產品)。在這種模式下,定價權掌握在商家手中,亞馬遜通過流量、購物車等功能的限制,間接影響商品定價。

中國跨境電商平台使用的 “全託管” 模式則不同。該模式由 Temu 發揮到極致,商家只需將貨物寄至 Temu 國內倉、申報供貨價格,後續質檢、運營、投放、定價、物流、客服都由 Temu 負責。Shein、TikTok、速賣通也紛紛推出類似模式。

全託管模式下,定價權由平台掌握。以 Temu 為例,買手審核供貨價,要求不高於國內批發網站;同時推出 “競價模式”,低價商品才能獲得流量扶持。平台可以集中力量,統一調度、提高效率,把價格壓到最低,亞馬遜這類非全託管的平台,僅靠賣家自我調節,很難調到如此低的價格。

今年 6 月,據美國媒體報道,亞馬遜已將 Temu 從比價系統中移除,即不再要求同款產品價格低於 Temu。

多位行業人士認為,全託管模式更適合工廠型、工貿一體商家,因為他們可以控制成本、給出最低價,薄利多銷;對接工廠與買家賺取差價的貿易商,幾乎沒有生存空間。

而且,運營與投放並非工廠型賣家的強項,但亞馬遜的站內廣告系統極為複雜,需要很強的運營能力,這往往是貿易商所擅長的。一位在亞馬遜、Temu 都有店鋪的工廠主形容,做亞馬遜需要掌握高等數學,做 Temu 只需要會乘法口訣。

目前,亞馬遜的地位暫未受到明顯撼動。自 1994 年創立以來,亞馬遜已經形成完備的物流體系、Prime 會員系統、以及牢固的品牌認知,這些都是後來者無法在短期內建立的。第三方機構 eMarketer 數據顯示,2022 年,亞馬遜佔美國線上零售市場份額的 37.8%,是第二名沃爾瑪的 6 倍。

多位接近亞馬遜的人士稱,亞馬遜像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不論是小小的夫妻店,還是年銷上億元的大賣家,不同類型的賣家都能找到生存空間。多位賣家提到,隨着賣家湧入、系統優化,亞馬遜的操作變得越來越複雜,服務、廣告費用也在提高,但亞馬遜仍是最能賺錢的平台之一。

本文作者:鄭可書,來源:,原文標題:《被中國電商平台圍攻後,亞馬遜表示不打價格戰》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