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Yang family will spare no effort to support COUNTRY GARDEN

華爾街見聞
2023.12.11 09:00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楊家父女決心支持碧桂園,公司努力成為出險企業樣板。碧桂園正與債權人商談債務重組方案,希望獲得喘息空間。楊氏家族已支持碧桂園約 410 億港元,未減持股票。楊惠妍表示,家族會砸鍋賣鐵支持公司,展現拯救公司的決心。楊氏家族為控股股東,已提供 3 億美元無息借款。碧桂園面臨困境,但公司創始人的信用和意志將決定其未來。楊惠妍努力給市場和投資者更多信心。

作者 | 曹安潯

編輯 | 張曉玲

2021 年 6 月至今,房地產行業的調整如此漫長和激烈,多名地產大佬紛紛倒下,有的乾脆躺平或消失了,而曾經的宇宙房企碧桂園,仍然在努力堅持。

12 月 8 日,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惠妍罕見表態:“家族肯定會砸鍋賣鐵支持公司的,公司會努力成為出險企業儘快恢復的一個樣板。”

温文爾雅的楊惠妍是在公司月度管理會議上講出這番話的,這樣充滿情緒的言辭,似乎也不是她平日的風格,可見當下的碧桂園,壓力之大。

於內,碧桂園剛剛進行了區域大合併,同時全力以赴保交樓;於外,碧桂園正在與債權人商談一攬子的債務重組方案,希望能像融創那樣獲得喘息空間。

楊國強和楊惠妍不想放棄,他們還想要盡力拯救碧桂園。

這幾年,從宋廣菊、吳亞軍、凌克、許永軍到許家印、黃其森等人,地產大佬們或隱退或跌落,像楊國強和王健林這樣還在堅持求生的已是少數。在漫長的弱市和危局中,公司創始人的信用和意志愈發重要,債權人會看他們解決問題的誠意,這將決定這家公司的生死。

碧桂園的未來,仍取決於楊家父女的選擇。

自救

自 10 月公開違約後,碧桂園籠罩在謠言之中。過去兩個月,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與總裁莫斌,楊惠妍與丈夫陳翀先後公開現身順德,力挫 “離境傳言”,安撫市場。

時隔一個多月後楊惠妍再次表態,家族會砸鍋賣鐵支持碧桂園,足見其拯救公司的決心。

楊氏家族作為控股股東,上市至今已通過借款、增持股票、購買債券、以股代息等方式合計支持了碧桂園約 410 億港元,且從未減持股票。

華爾街見聞獲悉,楊國強家族曾在 10 月向碧桂園提供了 3 億美元的無息借款,楊國強還把一架私人飛機龐巴迪環球 6000 賣了。

有投資者表示,困境中還在堅持的企業值得尊敬,不過表態是一方面,更多還要看碧桂園後續的行動。

身處行業和公司風雨飄搖之際,楊惠妍亦努力給市場和投資者更多信心。

她表示,已對公司經營可能面臨的極端情況做了敏感性模擬分析。結論是,保守計算的情況下,只要碧桂園的存貨資產正常銷售,即使假設碧桂園不買地、税收沒有減免、不考慮一體兩翼的新增貢獻,未來十年碧桂園仍將持續保持正資產。“我對碧桂園修復資產負債表非常有信心。”

在此基礎上,未來 12 個月碧桂園主要有三項工作:保交付、保經營和保信用。

其中,保交付被碧桂園視為重中之重。

楊惠妍透露,未來的 12 個月,碧桂園的交付挑戰會進入深水區,2024 年碧桂園交付量預計超過 40 萬套。

莫斌也在會上強調,“保交付和安全質量是公司的底線,一定要做好底線管理,這也是企業生存的底線。”

今年前 11 個月,碧桂園已累計交付房屋約 50 萬套,累計交付面積 6043 萬平方米,涉及 31 個省,240 個城市。

碧桂園也在努力維持經營的正常,以配合保交樓。12 月 5 日,碧桂園內部發文,對組織架構進行了一系列疾風驟雨般的調整,將 14 個區域合併為 7 個新區域。

這也使得碧桂園不再是國內區域數量最多的房企之一,三年時間裏,區域數量從一百多個大降至 21 個。

在此之前,5 月底,碧桂園還進行了近年最大的一次組織架構調整,碧桂園控股集團下設地產集團、科技建築集團,加快多元化發展之意空前強烈。

楊惠妍表示,現在公司的組織架構已經到了一個比較穩定的階段,接下來就是要鎖定優秀人才,完善薪酬和激勵機制。

此外,碧桂園今年大幅削減行政開支,較 2021 年下降近 60%,配合區域縮減,努力節衣縮食,積極自救。

利好消息也在傳來。12 月 1 日,廣發銀行銀企座談會上,碧桂園受邀參加,足見銀行對於碧桂園修復信用、成功上岸依然懷有希望。

失落

碧桂園的失落,是近年房地產行業調整的一個縮影。

11 月份,碧桂園實現全口徑銷售額約 61.1 億元;今年前 11 個月,碧桂園全口徑銷售額約為 2124.5 億元,排名房企第 6。

而在此之前,碧桂園曾經連續六年蟬聯房企銷售年度冠軍。

曾經, 碧桂園趕上了中國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好時光。過去十幾年裏,碧桂園高速全國擴張,並給區域更多授權,疊加 “高週轉” 模式,收割了下沉市場大量份額。

2013 年,碧桂園全口徑銷售額首次破千億元,躋身房企第一梯隊。而後,碧桂園高歌猛進,年全口徑銷售額一度破 5000 億元,是風頭日盛的 “宇宙房企”。

然而 “三道紅線” 橫空出世,拷問着房企的現金流管理能力,原有大幹快上的高槓杆、高週轉模式行不通了,疊加樓市弱行情、疫情影響,業內掀起房企出險潮。

由於未能及時撤身轉向一二線城市,過於下沉的佈局拖累了碧桂園。在今年二季度的市場轉冷後,碧桂園的銷售立刻承受了最大的壓力,最終在 8 月堅持不住了,陷入流動性困境。

在 9 月完成了境內債債務整體展期之後,碧桂園正在為境外債債務重組奔忙。

據公開數據統計,截至 10 月,碧桂園處於存續期的公開美元債本金約 93 億美元,共 15 筆,如果都參與重組,碧桂園將創下房企規模 TOP3 的境外債重組例子。

這將直接決定公司的信用和生死,楊國強家族只能背水一戰。

而在債務重組之外,楊國強家族也在加快 “兩翼” 業務的發展,試圖尋找新的出路。

碧桂園 12 月 8 日的會議上透露,“除了傳統地產主體業務,科技建造和代管代建業務也在穩步推進”。

據介紹,今年 6 月以來,博智林機器人已經開始面向市場銷售,目前主要是租賃轉購買和老客户回購;代管代建方面,鳳凰智拓成立兩個月以來,碧桂園在原有項目的基礎上已經新增秦皇島、洛陽、商丘、鹽城等 4 個項目,持續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

楊惠妍也表示,在強調保交付、保經營的同時,要堅持 “一體兩翼” 的中長期發展規劃。這曾被她視為自己掌舵後的工作重心。

楊國強、莫斌在 10 月罕見公開露面,就是在考察兩翼業務之一的科技建築業務。

潮起潮落,時代更迭。包括碧桂園、萬科、龍湖、保利等在內,頭部房企都在艱難求生,走向命運的分野。

目前,恒大已跌落神壇、許家印等人被帶走;融創近期剛完成債務整體重組,努力重回經營正軌;萬科掌門人鬱亮正在反擊做空,向國資股東深鐵求援;龍湖也不斷進行業務和資金騰挪,以應對日益困難的局面;央企保利、招商等,也在年末發起一輪促銷,以圖快速回籠資金。

正如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所言,房地產已經超調,但沒有人知道底部何時到來。萬科創始人王石則認為,房地產市場需要 3-5 年調整期。

無論如何,人們都已經承認,那個矇眼狂奔的房地產黃金時代回不去了。接下來的任何人,任何公司,都不得不過精打細算的日子了,而這,大概只是常態。

這是一個新的時代。碧桂園和楊家父女,也只能適應,並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