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battle for the title of "Asia-Pacific's leading AI pharmaceutical company" is heating up, as Crystal Technology, backed by Tencent and Sequoia, launches its IPO on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晶泰科技向港交所遞交了 IPO 申請,成為第二家以 18C 申報港交所的企業。該公司在招股書中解釋了選擇改道港交所的原因,主要是因為 18C 特專科技公司新規的出台。與英矽智能不同,晶泰科技的客户羣體已經從生物製藥拓展至能源等其他領域,符合 18C 的要求。晶泰科技的 IPO 消息並不意外,早在 2021 年就有傳聞稱該公司可能在美國上市。
港交所或將迎來 AI 製藥企業 “同台競技” 的盛宴。
繼今年 6 月末 AI 製藥企業 InSilico Medicine Cayman TopCo(下稱 “英矽智能”)遞表港交所衝刺 “亞太 AI 製藥第一股” 後,大陸企業也粉墨登場。
11 月 30 日,AI 製藥企業 QuantumPharm Inc.(下稱 “晶泰科技”)向港交所遞交了 IPO 申請。
晶泰科技 IPO 的消息並不令市場意外。
早在 2021 年,就有傳聞稱晶泰科技或赴美上市,但此後始終沒有新的進展。
此番晶泰科技也在招股書中對此做出了説明,並指出 18C 特專科技公司新規的出台是其選擇改道港交所的原因。
“於 2021 年 5 月,我們考慮了於美國進行首次公開發售(擬進行美國上市)的可能性。在擬進行美國上市過程中,我們向美國證交會遞交機密申請文件,供其審閲。我們的董事認為我們就證監會的問題提供滿意的答覆並進行了審查,及與證監會或其他專業人士就擬進行美國上市並無分歧。鑑於上市規則第 18C 章所載上市制度,我們的董事決定暫停擬進行美國上市並尋求在香港(上市)。” 晶泰科技解釋稱。
其中,18C 特專科技上市標準主要針對新一代信息技術、半導體等行業。這也是晶泰科技與英矽智能在上市標準選擇上最大的不同,後者以 18A 生物科技公司的標準申報港交所。
晶泰科技由此成為了第二家以 18C 申報港交所的企業。在此之前,只有車規級智能汽車計算 SoC 及基於 SoC 的解決方案供貨商 Black Sesame International Holding Limited(黑芝麻智能)採取該標準衝刺港交所。
深圳一位投行人士向信風(ID:TradeWind01)表示,晶泰科技的客户羣體已經從從生物製藥拓展至能源等其他領域,符合 18C 的要求。
“公司在 2022 年底推出了智能化自動解決方案,包括固態研發服務和自動化化學合成服務,客户羣體也已經從生物技術和製藥領域拓展到了生物材料、新型化學表面活性劑和催化劑、能源、自動化、農業技術和化妝品等領域。” 該人士指出,“18C 正式推出後對創新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是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公司也符合 18C 規則的要求。”
或因為選擇了 18C 的上市標準,晶泰科技在業務結構的闡述上着重強調了自身的信息科技屬性。
“我們是一個世界前沿的基於量子物理、以人工智能賦能和機器人驅動的創新型研發平台。我們採用基於量子物理的第一性原理計算、先進人工智能、高性能雲計算以及可擴展及標準化的機器人自動化相結合的方式,為製藥及材料科學(等產業的全球企業集團和創新公司提供藥物及材料科學研發解決方案及服務。” 晶泰科技稱。
即便如此,但為製藥企業提供藥物發現及研究全過程的解決方案仍是晶泰科技的重要收入來源,2022 年藥物發現業務創收 0.88 億元,佔比達到 65.7%。
在手訂單方面,晶泰科技今年 5 月還與禮來簽署了 AI 小分子新藥發現合作,預付款及里程碑總收益可達 2.5 億美元。
但整體業績來看,晶泰科技報告期內仍處於虧損狀態,2020 年至 2022 年收入分別為 0.36 億元、0.63 億元和 1.33 億元,同期虧損額分別達到 7.34 億元、21.37 億元和 14.39 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晶泰科技的股東陣容頗為強大。騰訊、紅杉資本、中國人壽旗下的國壽成達(上海)健康產業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夥)等機構均是晶泰科技的重要股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