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車真容曝光

開局即決戰。
作者 | 周智宇
兩年前雷軍官宣小米將造車,並把它譽為 “人生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項目” 後,小米造車的一舉一動都為市場所矚目。
11 月 15 日下午工信部公佈最新一批新車申報目錄,小米汽車赫然在列。這意味着小米繼 8 月獲得發改委批准後,解決了工信部要求的資質問題,真正踏上造車之路。按照小米方面規劃,這款新車將在 2024 年上半年量產。
在造車之路上籌備多時的雷軍,終是可以在明年同自己的愛車一同亮相車展,而不只是一個看客了。
工信部目錄公佈後,小米汽車首款車也隨之揭開神秘面紗。不少網友表示,小米汽車首款車外觀還是不錯的,接下來就看車機智駕和價格。
從工信部披露的信息來看,小米第一款車會是轎車,命名為 “SU7”,車型產品商標為 “小米牌”。 長 4997mm、寬 1963mm、高 1440mm 以及軸距 3 米,意味着小米該款車型定位是 C 級豪華轎車。不過,作為小米要為年輕人打造的第一款 “Dream Car”,該款車最終售價值得期待。
此外,目前在工信部目錄裏的小米汽車將分別採用來自寧德時代的三元鋰離子電池以及比亞迪旗下襄陽弗迪電池的磷酸鐵鋰電池,並採取不同功率、廠商的發動機。這表明小米首款轎跑在入門配置和頂配上會做出一定區隔,頂配用以集中展現技術實力,其他配置則是走量的車型。
小米需要在上市後快速打出自己的聲量,在短期內快速走量。
以至於此次小米汽車拿到工信部的 “路條 “,都顯得有些急迫。工信部信息顯示,小米汽車尾部標着 “北京小米” 字標,企業名稱則是 “北京汽車集團越野車有限公司”。這和 “北京奔馳” 異曲同工。不過也有投資者質疑,這是否是説小米汽車是北汽集團代工?
對此,有接近小米汽車人士表示,小米汽車目前是借用北汽越野的生產資質,但在小米汽車自己的工廠產線上生產。這是種模式下,無需代工,即可合規地由小米汽車自己的工廠生產。隨着接下來小米汽車規模上量,小米也可能獲得獨立生產資質。
對於入局造車的科技巨頭、新勢力而言,獨立生產能夠獲得更好的品牌口碑。包括蔚來汽車等車企,都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從工信部公佈的信息則可以看到,小米汽車的生產地址就是目前小米汽車工廠的所在地。
小米方面對此不予置評。北汽方面人士則回應華爾街見聞,沒有更多可透露的信息。
即便是解決了生產的問題,雷軍和他的小米依舊不能掉以輕心。
從 2021 年官宣要入局汽車起,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快速走過了電動化的上半場,拉開智能化下半場角逐的序幕。甚至中國市場變化之迅速,遠超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等業內大佬的預期。
時間,儼然成為橫在雷軍躬身入局,帶着小米進行 “最後一次創業” 前的一道溝壑。以至於雷軍的這次創業顯得有些慘烈,小米汽車首戰不容有失,開局即決戰。
純粹的 “性價比”,很難讓小米從眼下仍在持續的價格戰中脱穎而出。
況且眼下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華為通過問界、智界在汽車界打出聲量,小鵬依託智駕 “起死回生 “,其他玩家也一眾玩家圍繞智能化戰得熱火朝天,試圖讓自己在 “智駕”、“智艙 “方面的領先能力,在消費者心中形成清晰認知,成為自己在智能化下半場最顯著的標籤,最終反映到銷量上。
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預計,小米汽車在 2024 年發售,首年出貨量在 5-6 萬輛,如果售價接近 25 萬元甚至更低,在出貨量還有更多的上修空間。
這個首發出貨量,對小米來説遠遠不夠。按照小米內部規劃,其首款車型計劃第一年銷售 10 萬輛,隨後三年累計交付量達 90 萬輛。對於一個新的入局者來説,這是個野心勃勃的目標。
小米的機會點,則在於智能化的下半場不過剛剛開始。
有國際投行主管對華爾街見聞表示,中國的電動車市場的競爭焦點已經不在於三電,而在於智駕、軟件、服務和營銷等體系化的競爭。小米的優勢在於它能夠把自己的整個 “生態圈” 整合起來,在商業模式上做更多的創新。
通過小米集團、小米產投以及和雷軍關聯的順為資本,小米系的投資觸角延伸至智能駕駛汽車產業鏈多個層面。激光雷達廠商禾賽科技、速騰聚創,提供自動駕駛方案的 Momenta、Deepmotion 和縱目科技等等,小米在智能化下半場已佈局多時。
就上月底,小米發佈則小米澎湃 OS,雷軍也藉此發佈小米集團全新 “人車家全生態” 戰略,向外展示這家科技巨頭在智能座艙方面的準備。
作為一家有着涵蓋手機、操作系統、IoT 等軟硬件生態的科技公司,小米有着完整的智能生態體驗;小米汽車未上市先火,以及它過去供應鏈的積累,讓供應商能夠給予小米汽車足夠支持;小米遍佈海內外的銷售渠道等等。小米有着目前場內很多玩家所不具備的全方位競爭力。
只是造車玩家們遭遇的難題,雷軍接下來都要應對一遭。產品力的提升,與之配套的產能等等,雷軍眼前的坎還有很多,需要他一一攻克。
雷軍的 “人生最後一次創業” 野心很大,一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未來成為世界前五。雷軍在造車的馬拉松上,才剛剛邁過 “起跑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