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stainable Column | Low-carbon signal light turning? Shell Hydrogen to undergo significant layoffs

通過內部備忘錄,近日殼牌向 200 名員工發送了裁員通知。由於這些員工全部隸屬於低碳解決方案部門,在 ES…
通過內部備忘錄,近日殼牌向 200 名員工發送了裁員通知。由於這些員工全部隸屬於低碳解決方案部門,在 ESG 領域觸發了強烈關注。
考慮到該部門總共僱用了約 1300 名員工,裁員人數佔到了 15%。
據悉,此次規模縮減主要針對氫能輕型移動業務線,而 “操刀者” 正是今年初剛接任殼牌首席執行官的瓦埃勒·薩萬(Wael Sawan)。早些時候薩萬就表示要重點關注利潤率更高的項目,以維持石油生產水平並增加天然氣產量。
儘管殼牌發言人強調這種人事變化在大型企業中非常常見,並重申該公司將繼續致力於達到 “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 的目標,此舉依然引發了業界對於殼牌是否還能夠兑現其在氫能領域承諾的擔憂。
值得一提的是,氫氣是一種能源,每克氫可以提供的能量遠高於電池,所以此前殼牌是氫燃料汽車的首批支持者之一。這也讓如今大刀闊斧的裁撤更加令人唏噓。
華爾街見聞注意到,雖然殼牌的碳捕獲和儲存(CCUS)以及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業務也包含在低碳解決方案部門中,此次並未受到裁員的影響,而可再生能源業務則不屬於該部門,所以暫時未被牽連。
但也有外媒消息稱,另有 130 個與低碳業務關聯的職位正在接受內部審查,具體涉及到什麼業務線尚未可知,可以肯定的是將會覆蓋更為廣泛的低碳項目。
“新掌門” 爭議
自今年年初薩萬上任以來,殼牌的綠色能源計劃一直備受關切。他本人不僅面臨環保人士的強烈反對,也面臨來自自己員工的強烈反對,因為他公開將股東回報置於其戰略的核心位置,並重新關注石油和天然氣業務。
為了平息內部關於其清潔能源戰略方面的爭議和壓力,薩萬曾在裁員前舉行過一次虛擬會議,並於內部發布邀請函,鼓勵低碳部門的員工在會議前到內部論壇上發表問題和評論。
據彭博社早些時候報道,一名員工在回應中寫道,最近的資產出售 “讓殼牌更多地與昨天的公司而不是明天的公司保持一致”,將矛頭指向這位新晉掌門人 “缺乏長期主義”。
令人憂心更甚的是,殼牌的可再生能源高管、被外界評價為 “雄心勃勃” 的托馬斯·布羅斯特羅姆 (Thomas Brostrom) 已經離開了這個傳統能源超級巨頭,隨後,該公司人力資源副總裁安妮·皮爾斯 (Anne Pearce) 也轉向了風電巨頭維斯塔斯 (Vestas)。這些信號似乎都坐實了殼牌正在收縮綠色業務的事實。
上週,殼牌剛與卡塔爾能源公司簽署了為期 27 年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協議,則從另一個側面驗證了薩萬的思維邏輯和戰略風格。
殼牌和許多主要石油公司一樣,因其在導致氣候變化方面的作用而受到抨擊,殼牌還曾因未能積極實施《巴黎協定》中概述的氣候目標而被起訴。
9 個月前,一羣歐洲機構投資者支持在倫敦對殼牌董事會提起一項新訴訟,指控其氣候管理不善,主導者之一的環境法公益機構 ClientEarth 同時也是殼牌的積極投資者。
在其出具的氣候訴訟書上,華爾街見聞看到,其主張殼牌未能實現全球氣候目標所需的減排量,並且在未來幾十年繼續化石燃料生產,這將使該公司與隨着世界清潔能源系統崛起而變得無利可圖的項目和投資聯繫在一起。
“這使公司的長期商業生存能力面臨風險,也威脅到保護地球的努力,進一步增加了公司的風險。殼牌有缺陷的氣候計劃的未來後果可能會導致該公司價值暴跌,導致就業機會減少,並使股東和投資者面臨損失大量資金(包括人們的養老基金)的風險。” 訴訟書上這樣寫道。
兩年前,殼牌在荷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氣候案件中曾被勒令削減碳排放量。頗具吸引力的殼牌計劃將其產品的碳強度(衡量每單位能源生產的温室氣體排放量)與 2016 年的水平相比,到 2030 年降低 20%,到 2035 年降低 45%,到 2050 年降低 100%。
然而根據第三方評估,該戰略不包括減少殼牌銷售產品絕對排放量的中短期目標,即 “範圍 3” 排放量,儘管這些產品佔總排放量的 90% 以上。
此外,殼牌也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因涉嫌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欺騙公眾而被提起訴訟的石油巨頭之一。雖然當時殼牌多次公開堅持自己的氣候承諾,如今對低碳業務部門的裁撤似乎佐證了其陷入兩難的氣候戰略處境。
氫能緣何失寵?
回到此次殼牌裁員,氫能業務為何首當其衝?僅僅在三年前,殼牌還大張旗鼓地投入氫能加油站的建設之中。
當時加州能源委員會撥款近 1.16 億美元用於擴大該州的加氫系統,擬議的接受者之一就是殼牌旗下的 Equilon Enterprises(也稱為 Shell Hydrogen),該公司獲得近 4100 萬美元。殼牌氫能計劃在 48 個現有的殼牌零售站增加燃料,並升級三個現有的加氫站。殼牌當時在加利福尼亞州共計擁有九座加氫站。
甚至就在去年,殼牌還宣佈將在荷蘭建造一座歐洲最大的 200 兆瓦電解廠,專門用於生產零碳或綠色氫氣。
不過,勢頭卻在今年出現了大扭轉。在做出縮小規模的決定之前已有報道稱,殼牌未能從上個月早些時候發放的用於開發氫能的 70 億美元聯邦資金中獲得撥款。
殼牌還向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個氫中心申請了資金,但最終並未出現在本輪獲得資助的七個中心的名單中。這些或許就是殼牌拿氫能業務開刀的直接原因。
過去殼牌一直是氫燃料汽車的支持者,並投資建設了氫燃料站網絡,包括倫敦蓋特威克機場和多個高速公路服務站。然而,這些投資因需求不足而受阻,導致加氫站關閉,同樣是新能源概念,越來越多客户選擇電動汽車。
薩萬自接任後致力於提高公司與全球競爭對手相比的價值。為了證明這一承諾,他還將殼牌的股息提高了 15%,並宣佈回購價值至少 50 億美元的股票。然而,殼牌在美國的競爭對手,包括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一直在積極收購其他業務,這可能會給殼牌帶來更大的壓力,也奠定了削減受挫業務的基調。
不過,這一削減成本的舉措雖然是殼牌提高盈利能力的廣泛戰略的一部分,其實也凸顯了氫能行業面臨的持續挑戰,尤其是在商業可行性和消費者採用方面。
在剔除不掙錢、前景模糊的低碳業務後,殼牌究竟會否在利潤和責任之間作出持續的平衡,還等待時間的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