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為萬科振臂高呼

華爾街見聞
2023.11.07 06:53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作者 | 周智宇

編輯 | 張曉玲

多年後,房地產業界回憶起 2023 年的這個秋天,會覺得它與 2018 年秋天萬科的 “活下去” 一樣醒目。這一次的紅字,是 “國資”。

過去幾周,在樓市持續萎靡之下,房企優等生萬科也遭遇了罕見的做空,股債經歷大幅波動。風聲鶴唳之際,國資出手了。

在 11 月 6 日萬科與金融機構的交流會上,萬科大股東深鐵集團和背後的深圳國資委高調站台,直言如果遭遇極端情況,深圳國資將通過一切市場化、法制化手段,包括拿出真金白銀購買債券等,來支持萬科。

這是本輪房地產資金困局以來,國資罕見地對房企進行聲援和力挺。此前恒大、碧桂園、融創及其他千億房企發生危情之時,都並沒有受到國資如此力度的支持。

這當然是因為萬科首先是深圳國資體系的重要成員,更因為萬科基本面無虞,當前的遭遇是市場恐慌情緒所致。

對萬科的支持就是對做空力量和恐慌情緒的反擊,也是要打破所謂 “金融圈做空萬科” 的一致預期,以及釋放對房地產行業和金融體系穩定的信心。這一仗,深圳國資必須打。

國資的信用背書效果立竿見影。繼 11 月 6 日股債大漲後,7 日萬科股債表現平穩,部分遠期債券從上週的 40 美分左右上升至 50 美分以上,市場對於萬科的信心出現了明顯回暖。

多年前,萬科創始人王石便堅持萬科第一大股東必須是國資。30 多年來,從深特發到華潤再到深圳地鐵,萬科的國資背景從未褪色,而今在這樣的特殊時刻,萬科的混合所有制特色再次凸顯了它的優勢和韌性。

在無數動盪和波動的週期中,無論何時,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於人於企業,皆是如此。

力挺

這是個不平靜的深秋。

過去三年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曾經的四巨頭已傷其三,“招保萬金” 金字招牌也蒙塵。就連最安全、保守的萬科,也成了恐慌情緒的靶子。

面對市場日益累積的做空力量,萬科果斷反擊。11 月 6 日,萬科牽頭,超 150 家境內外金融機構、資金方參與,組織了一場全國關注的線上溝通會。深圳市國資委黨委書記王勇健,黨委委員、二級巡視員葉新明,深鐵董事長辛傑等出席,為萬科站台。

在這場會議之前,市場已經倍加期待。而會上釋放出的信號,更超出了市場的預期。相比以往房企得到的支持,深圳國資委立場鮮明支持萬科的表態前所未有。

多位機構人士對華爾街見聞表示,此次會議內容 “超預期”。

葉新明首先定了調。他表示,萬科是深圳國資體系中的重要成員,將堅定支持萬科防範風險。“如有需要或者遭遇極端情況,我們也有充分的信心,有足夠的資金、資源和工具,通過一切可能的市場化、法治化的手段幫助萬科積極應對。”

萬科大股東、深鐵集團董事長辛傑更提出,會考慮承接萬科在深圳項目,涉及金額超百億,以及擇機在公開市場購買萬科債券等真金白銀的舉措,來支持萬科。他還直指 “深鐵減持萬科” 是謠言。

王勇健也表示,深圳國資委邀請了相關機構、專家對萬科進行研判,大家一致判斷,萬科基本面優秀,且屬於偏保守類型。管理層的前期判斷和經營調整已經初步體現成效。

在此前的會議安排中,未有王勇健出席並講話的計劃。最終會議中,王勇健出現並主動要求發言。這表明了深圳國資委乃至更高層面對於萬科當下面臨問題的重視。

王勇健那句 “運用一切可能手段和途徑”,也展示出深圳國資委力挺的態度。

有機構人士認為,無論是出席的人員到會議上的表態,都表明,這已不僅僅是深鐵、深圳國資委的決定。

葉新明表示,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防範各類風險工作,深圳市國資委將積極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尤其是會促進金融與房地產良性循環,用好政策工具箱等部署安排,堅定支持深鐵和萬科。

這意味着此次深圳國資委的站台,是對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的具體落地,房地產和金融宏觀審慎管理聯繫更加緊密,而不是此前各部委割裂的狀態。

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指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把房地產風險上升到系統性風險監管的高度看待,也是這個級別的會議第一次提到房地產。眼下也需要金融體系出手,全面應對房地產對風險的衝擊。

破局

在關鍵時刻,深圳國資委力度空前的表態,具體的行動方略以及未來真金白銀的投入,都是對萬科眼下遭遇的有力回擊。

深圳國資的力挺,有望打破市場中關於萬科將要出事的恐慌氛圍。

事實上,從時間線和市場數據來看,此前一個做空萬科的螺旋下墜機制正在形成。

有債券觀察人士表示,在 8 月時已經注意到萬科部分長期美元債票面價來到 80 美分左右,隨着 10 月中旬惠譽調整萬科評級,加速了萬科美元債的下行。

也有公募基金人士指出,部分基金出於風控考量,對曾經還是低風險的萬科等混合所有制企業出現規避情緒,也成為萬科美元債加速下行的一個因素。

與此同時,市場中也出現了 “整個金融圈都在賭萬科出事”、“深鐵要退出萬科” 等傳言,加劇了恐慌的蔓延。

不少投資者已從做空萬科股票中獲益。轉融通數據顯示,在惠譽調整萬科評級後,萬科 A 融出市值一度攀升至單日超 1.2 億元,與平日幾十萬,多則一千萬左右的數據出現明顯提升,且過去半個月裏萬科 A 股價也出現明顯下滑,跌超 12%。

在甚難做空的 A 股市場,投資者都獲利明顯,更何況是在港股、債市當中?

不過,在深圳國資委發聲力挺後,金融機構對萬科的認可度也在回升。包括摩根士丹利在內的機構,將萬科 H 股評級從此前低配上調至平配;中信證券認為,深圳國資委對萬科信用的堅決支持,有助於切斷信用層面不斷蔓延的悲觀情緒,推動主要房企境內再融資能力的復甦。

接下來,在短期市場情緒回温後,深圳國資委的相關行動也要進一步落地,債券回購、幫助萬科再融資等,這是提振金融機構情緒最直接的手段。

在給出融資端的支持後,萬科在經營狀況上也要回到一個良性循環的水平。對此,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表示,每輪房地產市場調整,都需要有合理時間。現在房企的問題是商品住宅建設洪峯和行業銷售下滑疊加,預計明年這個錯峯就結束。

標普此前也指出,萬科流動性充沛、現金流十分健康,足以應對 2023 和 2024 年到期的境內外債,在房地產市場下行的情況下,萬科將仍能繼續維持穩健的財務狀況。

柳暗花明之前,路途總是曲折。也正如鬱亮反覆強調,市場超跌後,在積蓄自我修復的能量。得到深圳國資力挺的萬科,也能夠把自己更多的精力放在恢復經營上,而非困於資本市場的起起伏伏。

一個正常、健康的市場,不應該困於各種流言的漩渦當中。

安全

萬科這一輪遭遇做空,與它本身的所有制屬性有關。

作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市場傾向於認為,在諸多民營房企出險,以及同為混合所有制房企的金地董事長凌克辭任後,萬科也不安全了。

即使萬科經營業績、財務數據穩健,與保利、華潤、中海等相比並無二致,但萬科的美元債就是比中海和華潤跌得厲害。

這顯然已經不是一個理性的市場。如若不能打破這樣一致的預期,萬科也會面臨危險。它身後的央企、純國企,也未必安全。

萬科必須做出強有力的回擊。這不僅關係到它自身一家的安危,更要防範風險的進一步擴散。

而深圳國資這一場堅定無比、酣暢淋漓的站台,為萬科這類混合所有制、穩健型房企狠狠背書,也再次驗證了這一企業所有權制度的合理性。

在資本和產權層面,縱觀萬科三十多年曆史,參與股改、上市,引入華潤、再融資、B 轉 H、事業合夥人、深入混改,幾乎每一步都踏準了節奏。

當萬科變得越來越大,“誰的萬科” 這一問題不可避免變得尖鋭。30 多年來,圍繞股權,王石、鬱亮與寧高寧、任志強、宋林、傅育寧、吳向東、姚振華、吳小暉、許家印等中國經濟的風雲人物均有交集,多方或明或暗,爭奪萬科大股東之位,數次險象環生。

對此,王石可以説是有執念的,這緣於他個人對時代的認知。相比得 “利”,他更在乎 “名”,不惜放棄萬科原始股;他堅持萬科必須是混合所有制,第一大股東最好是國資、央企。他認為這樣對萬科才最安全、最有利。

正因如此,他堅決反對寶能或安邦、恒大等成為萬科大股東,也由此引發了萬科歷史上、中國資本市場歷史上備受矚目的 “寶萬之爭”。

最終,在 2017 年,持續三年的 “寶萬之爭” 落幕,以恒大退出,深鐵入局,寶能讓位,王石退休、鬱亮上位畫上了休止符。

如今,在萬科再次遭遇險境的時刻,又是國資出手,力保其安全。這不能不説,是王石和鬱亮的生存智慧。

沒有可以脱離時代環境的企業,再偉大、再優秀的企業,也都是要生存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只有認清時代的特色並加予自身,才能安全、穩健、長久地穿越週期。

安全的萬科,才能走向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