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的勁敵殺回來了

華爾街見聞
2023.11.01 08:32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作者 | 周智宇

作為三年前資本市場的大牛股,在 H 股 16 個月翻十倍的長城汽車曾風光無限。

隨後新能源轉型陣痛,以及比亞迪異軍突起,讓這位曾經的 “自主一哥” 失去了風頭。市場對 “北有新長城,南有比亞迪” 的口號也漸漸不認,質疑長城汽車哪來的底氣。

不過這家老牌車企從未甘心。今年以來一系列的動作、最新的三季報,都讓外界感到,比亞迪的老對手、長城汽車又殺了回來。

在長城在吸睛的口號之外,也有實際的銷量、財務數據來支撐它的野心。三季度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達 30.58 億元,同比增長 34.04%,是長城有史以來單季度最好水平。

三年前,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稱長城汽車命懸一線,誓要顛覆過去的自己。過去一年多,長城暗自發力,已準備好起跳,重拾昔日榮光。

只不過,當下無論是汽車行業的變局,還是車企日益激化的競爭,都讓魏建軍和他的長城汽車要時刻保持警惕、全力應對。

魏建軍曾説,新能源是中國車企唯一一次領跑機會的賽道,長城能否順利 “深蹲起跳”,甚至在國際舞台上站穩腳跟?魏建軍和他的團隊,勢必要背水一戰。

起跳

長城汽車終於揚眉吐氣了一回。

其日前發佈的三季報顯示,長城汽車今年三季度營收 495.32 億元,同比增 32.63%;歸母淨利潤 36.35 億元,同比增 41.94%,相比一季度、二季度時的 1.76 億元、11.87 億元,實現了 “三連跳”。

至於剔除了政府補貼等非經常性損益,能夠更真實反映出車企經營狀況的非歸母淨利潤,長城汽車財報顯示,其在三季度扣非歸母淨利潤首次突破 30 億元。

在銷量上,長城汽車前三季度銷量 86.4 萬輛。其中三季度 34.5 萬輛,環比增長 15.22%,也是在去年銷量低谷後,連續三個季度環比增長。

此外,在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22.87%)、海外銷量佔比(25.45%)和單車售價等數據上,長城汽車均實現了不錯的增長。

長城汽車 CFO 李紅栓對華爾街見聞表示,第三季度最大的成功,是長城汽車通過產品結構的優化,給了投資者、資本市場一個盈利上突破的預期。

投資者對於長城汽車的這份財報也表示認可。10 月 30 日,在汽車整車板塊下跌的情況下,長城汽車港股收漲逾 7%。

這份三季報也表明,過去機構認為長城汽車在新能源時代轉型偏慢的兩個核心問題,即產品和渠道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決。

長城汽車 CGO(首席增長官)李瑞峯在 10 月 30 日的業績溝通會上向華爾街見聞表示,三季度銷量和利潤的增長,是厚積薄發。過去幾個月裏,長城一直在調整產品結構,以及對經銷商等相關方做必要的體系化建設。

這使得在 7、8 月這兩個傳統的汽車銷售淡季,長城汽車的銷量也都實現了環比上升,並通過品牌向上、品類溢價,提振長城汽車盈利水平。

最終這反映到毛利率上。長城汽車三季報顯示,其毛利率環比大增 4.3 個百分點至 21.7%,超越了特斯拉(三季度為 17.9%),逼近比亞迪(三季度為 22.12%)。

李紅栓解釋稱,毛利率的大幅增長,得益於長城汽車在三季度產品結構的優化,實現了規模效應,以及整個生態鏈的降本也都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應。

此外,長城汽車出口的增長,也對整體盈利能力提升起到正向作用。李紅栓透露,長城汽車 8、9 月海外出口均突破三萬輛,三季度海外市場對長城汽車整體的利潤貢獻在三成左右。“全球最卷的就是中國的市場,海外的市場盈利能力比中國的市場相對好一些。”

海外市場也會是長城汽車接下來在規模、財務數據進一步躍升的關鍵。長城汽車副總裁海外業務負責人史青科在 10 月 25 日告訴華爾街見聞,今年長城汽車海外市場規模要做到 30 萬。對於 2025 年銷量突破 100 萬的目標,也有信心。

長城汽車總裁穆峯也對長城汽車全年業績非常有信心。他指出,11 月、12 月,以及明年 1 月是汽車銷量的旺季,可能會帶來全年接近四、五成的業績,長城汽車會全力以赴衝刺全年業績。

也就是説,在經過過去一年多的 “深蹲” 後,長城汽車已經做好了起跳的準備,接下來呈現在外界眼前的會是個和過去截然不同的長城汽車。

硬仗

起跳硬核,接下來迎接長城汽車還得打一場硬仗。

從 2018 年中國乘用車市場進入存量之爭起,市場中競爭品牌、車型暴增,競爭烈度加強,價格戰隨時都在上演。即便有新能源帶來顛覆,但新能源汽車主打的也是對燃油車型的替代,“內卷” 格局並沒有被打破。

長城汽車過去能夠在自主品牌當中稱雄,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靠的是自己的 “大單品” 策略,在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量時代裏嚐盡甜頭。當市場進入 “內卷” 階段,場裏玩家增多,車企則需要思考如何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

對此,長城汽車有整體、長期的思考,對於行業下半場的答卷也已提筆。

過去長城汽車一直在做深度垂直體系佈局。從 2016 年將電池項目組提升為事業部,到 2018 年蜂巢能源脱離長城汽車獨立,再到電機、自動駕駛和座艙以及上游的佈局,這些佈局已初現成效。

在產品層面,產業鏈、技術上的佈局成果也應用到細分市場的車型上。包括坦克 500 Hi4-T、藍山等 20 萬以上車型,在推向市場後,銷量也在逐步提升,形成了一定規模效應。

今年四季度和明年,長城汽車還將有十餘款新車上市。通過在多個細分市場發力,佈局不同產品,長城汽車意圖在不同品牌下都能打造出自己的 “大單品”。這對於進一步改善長城汽車現有產品結構,提升盈利水平,起到推動作用。

並且隨着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一些新的趨勢也在出現。

比如説在豪車市場,出現了 “降維消費”,穆峯認為,現在很多一線豪華品牌的消費者也接受用低的價格,滿足更好的體驗需求,這意味着中國汽車市場格局在發生變化,誕生了新的需求。這是長城汽車的機會所在。

在改善了產品結構,提升盈利能力後,長城汽車接下來要做的,則是在規模上起量,以及加速自身新能源轉型的步伐。

長城汽車對此信心滿滿,以這次三季報為起點,過去的困局將被打破。穆峯表示,過去幾年長城汽車做了很多佈局。經過今年新能源的發展,量起來後,長城汽車的經營業績將開始指數級的增長。

更重要的一點,則是在新能源滲透率從成長期進入成熟期,逼近 40% 後,智能化替代電動化成為行業下半場的重心。

穆峯認為,2024 年會是行業智能化競爭的元年,汽車產品特徵也會越來越向消費電子遷移。這意味着,從與消費者的緊密聯繫,到圍繞這種聯繫,向消費者提供更多價值的層面上,會與過去大不相同。“體驗為王、敏捷迭代”,這對車企的產業體系和技術體系提出更高的要求。

能否在智能化的下半場裏,跑出超出行業的增長?幾個品牌中,能否出現一線新能源的明星品牌?以及海外市場能否如願躋身 “百萬軍團”?這都會是長城汽車能否得到更多投資人青睞的幾個要素,也是行業內其他玩家正在奮鬥的目標。

在中國汽車產業轟轟烈烈的大變革中,蜕變後的長城汽車有足夠的底氣和籌碼,讓自己留在牌桌之上。接下來,就看它能跳多高、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