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 the media's perspective, what makes a good ESG story?

勞佳迪認為,好故事必須植根於企業的主營業務,並提供可信的數據支撐。
什麼是優秀的 ESG 報道?
10 月 20 日,“0 碳未來 ESG 創新實踐榜” 頒獎典禮於上海市浦東新區未來資產大廈舉行。
頒獎禮上,華爾街見聞 ESG 頻道主理人勞佳迪女士指出,最能打動公眾的 ESG 實踐,必須植根於企業的主營業務,並提供可信的數據支撐。

她舉了化工企業回收塑料瓶再生利用的案例。該企業運用自身技術,通過化學反應將 PET 料瓶回收再造,生成泡沫材料 PU,用於建材和傢俱內飾。這展現了 ESG 與核心業務的高度融合,不是單純的公關噱頭。
類似的還有騰訊的 “大象食堂” 項目。騰訊使用大數據技術,對大象活動進行智能監測,分析大象就食的模式,同時在關鍵區域設置食物站,引導大象合理採食,減少踐踏農田。這正是騰訊作為互聯網企業的專長所在。再如聯想為長江江豚保護區提供存儲系統和 AI 識別技術,輔助保護江豚。它將 ESG 落實到支持業務發展的層面。
相對而言,僅僅以動物圖像進行表面宣傳的 ESG 實踐,往往難以説服媒體和公眾。勞女士建議,企業應提供充分的定量數據支撐,而不僅停留在感性的詞語表述上。數據能提高 ESG 報道的真實性和説服力。
在社會責任方面,她希望看到更深入的項目,不應只有表面形式的捐贈。捐贈活動還需要考慮對受助羣體真正的幫助。例如贈書要設法培養孩子的閲讀興趣,提供導師指導等後續幫扶,而不僅僅是簡單地運送書籍。
在公司治理方面,現有案例多停留在強調性別多元化的數據。她期待企業開拓新的治理思維,如給員工更大的工作自主權。她舉出自己所在的見聞媒體,就給予員工很大的信息採編自主權。這正是治理創新與人的自由、創造力相呼應的體現。
最後,她引用日本金鑲玉的藝術修補手法為比喻,寄語企業要善用舊物,實現 ESG 理念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這種東方智慧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美學啓示。她歡迎企業與媒體加強交流,傳播更多積極向上的 ESG 報道,為社會提供正能量。
